• 首頁 > 觀點 > 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困局?

    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困局?

    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困局?-智醫療網

    近年來,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移動醫療得到快速發展,移動醫療應用軟件是移動醫療的重要載體和用戶窗口,在移動醫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首先得到高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一季度iOS和Android兩大平臺上,通過審核的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已超過2500款,而這個數字在快速遞增。與此同時,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下載次數激增,根據各大應用市場數據統計,春雨醫生已經下載過億次。但我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仍處于發展初期,雖然誕生了很多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但是這些軟件大多以增加流量和培養用戶消費習慣為目標,商業模式成熟的較少。在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下,如何推動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健康發展值得我們研究。

    一、我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概況

    (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數量激增

    隨著云計算基礎設施的完善、醫療信息化進程的推進,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環境越來越好,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的核心要素已經逐步成熟。在此背景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市場上在iOS和Android兩大主流平臺中已有超過2500余款移動醫療應用軟件,進行移動醫療應用軟件開發的創業型企業也超過500家。在創業型企業積極開發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爭奪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市場的同時,BAT也大舉進入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市場,其中百度2015年上線“百度醫生”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預約醫生服務,形成“找醫生、約醫生、評醫生”的閉環服務,方便患者“省時、省心、省力”就醫,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有效降低了預約就診的時間成本,緩解由于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的“就醫難”現狀;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未來醫院”,對醫療機構開放自己的平臺能力,助力醫院建立移動醫療服務體系,目前已有200余家醫院入駐支付寶錢包。此外阿里巴巴收購中信21世紀,成立“阿里健康”,用戶利用“阿里健康”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上傳處方,獲得藥品報價信息,促進藥品流通;騰訊上線微信智慧醫院,以“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結合微信的移動電商入口、用戶識別、數據分析、支付結算、客戶關系維護、售后服務和維權等能力,為用戶提供包括微信預約掛號、候診提醒、診療室和化驗室之間的有效指引、微信支付、電子報告實時送達、醫囑提醒在內的就醫全環節服務,改善用戶就醫流程。截至2015年1月,全國已有近1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就診,超過1200家醫院支持微信掛號,服務累計超過300萬患者。

    (二)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結構豐富

    移動醫療應用軟件連接醫療服務提供者與醫療服務接受者。根據整個醫療服務鏈條劃分,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主要由診療前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以及診療后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三類組成。其中診療前環節又可細分為:健康管理、自診、問診、尋疹、候診;診療中環節可細分為:診療、用藥、院內康復;診療后環節可細分為:支付、后續用藥、院外康復。目前,我國診療前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較為豐富,如春雨醫生、好大夫等。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較少,主要有醫學信息查詢、病例查詢、病歷記錄、合理用藥信息等軟件,如杏樹林的病歷夾、丁香園用藥助手等,但是這些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幾乎都是僅能為醫生提供信息查詢、記錄功能,真正可以用于診療的較少。診療后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較豐富,如支付寶未來醫院支付診療費用、醫藥電商和導藥類應用軟件進行購藥等。

    (三)移動醫療應用軟件投融資頻發

    隨著移動互聯網不斷向醫療領域滲透,大批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企業成長起來。據統計,2014年互聯網醫療領域發生了103起投融資案例,披露融資額高達141790.09萬美元。如春雨掌上醫生獲5000萬美元融資,丁香園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支持,掛號網獲得超過1億美元融資,中信21世紀獲得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13.3億元融資等。從移動醫療應用軟件投融資案例中可以看出,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受投融資機構的歡迎,不僅投融資案例數量較多,而且投融資金額也較高。但這也意味著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競爭日益白熱化,如何脫穎而出,將成為各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

    二、現階段我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市場存在問題

    (一)網上問診有缺陷,問診軟件存隱患

    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中有較多提供問診服務,雖然這些軟件在免去了排隊掛號的繁雜程序,一定程度上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但是移動醫療網上問診不同于患者到醫院就診,欠缺了醫院就診的查體、輔助檢查環節。單純的線上咨詢醫生只能通過患者描述進行判斷,然而不同的病癥可能表現出同一種癥狀,醫生必須綜合查看患者的情況才能準確的判斷病癥,所以看病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西醫講究“視、觸、叩、聽”,網上問診將這些環節都變成文字或圖片,如果不結合臨床表現,不結合相關理化指標,僅憑描述就進行診斷并開處方,誤診風險極高;此外目前網絡醫生資質層次不齊,有無資質無法確定,部分線上醫生并未實行實名制,監管缺失,如果發生誤診,患者只能自擔風險,難以維權。

    (二)同質化嚴重,用戶粘度低

    我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仍處于初級階段,就功能而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同質化嚴重,所提供的數據大多為運動量、體重等基礎數據,并非醫患關系建立的剛性需求,導致醫患關系不強,持續活躍的用戶數量少,用戶粘度低,因而整個市場真正產生價值的應用軟件不多。如問診軟件大多針對非急性病癥,對于患者而言使用率較低,對醫生無依賴性,問診僅僅是一種參考,信任感低;對于醫生而言,沒有患者核心數據,也大都沒有跟蹤病癥發展情況,學術價值較低。健康管理軟件則大都針對健康人群,提供生理數據的監測,對患者而言最多起到疾病預警作用,收集的數據對于醫生也沒有太大用處。所以,目前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真正的持續活躍用戶較少,醫患互動關系還比較薄弱。

    (三)結構不合理,醫護專用軟件缺乏

    就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結構看,雖然診療前、診療中、診療后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均有,但是結構并不合理。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由于涉及醫療隱私以及醫療安全,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緩慢,無法滿足醫護人員需求。隨著醫院信息化水平提升,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發展,診療中移動醫療應用軟件才能得以發展。

    (四)監管法規空白,各環節責任不明

    移動醫療不同于患者到醫院就醫,患者到醫院就診,醫患雙方即形成法律意義上的合同關系,患者通過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問診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一旦出現誤診或其他因移動醫療應用軟件而產生的糾紛,法律難以保障消費者的權利,用戶將維權困難。

    三、對策建議

    (一)醫院聯動,發展遠程醫療

    移動醫療問診軟件存在的問題源于缺乏查體、輔助檢查環節,缺乏對醫生資質的審核。要解決網上問診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發展遠程醫療解決。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廠商與醫院聯動,以遠程醫療為切入點,發展基于電子病歷(EMR)的問診軟件,將醫院各醫療設備、專家科室終端連接起來,為患者提供包括遠程咨詢、遠程會診、遠程病理分析等在內移動醫療服務。

    (二)以病種為鏈條,抓住核心數據資源

    目前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大都不是針對單一病種,絕大多數都是覆蓋“全科”的單一環節平臺。從客戶角度看,往往需要在一個移動醫療問診軟件中獲取相關診療前疾病知識,然后在另一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中進行預約掛號,之后再去另一個病友交流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中交流疾病相關信息等等。對于客戶端而言,由于需要交替使用多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體驗較差;從企業端而言,由于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同質化嚴重,每一個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均存在大量可替代性,沒法抓住用戶。需要以病種為鏈條,通過自建或整合某個細分疾病領域的一系列完整的醫療服務鏈條,從而達到消費者可以在一個移動醫療應用軟件上獲取一站式完整閉環醫療服務。

    (三)重視醫院信息化建設,推動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

    由于診療中環節涉及醫療隱私,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發展滯后,需要醫院重視醫院信息化建設,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積極部署移動醫療。目前有不少醫院已經逐步開展移動醫療信息化建設,但大都在移動通訊網信建設,平板電腦、移動手機等硬件部署層面。移動醫療應用軟件開發的較少。據報道,上海盧灣醫院目前正在做一款叫做醫鍵通的產品,功能包括緊急呼叫、預約掛號、就診導醫、續藥上門、教育資訊和個人中心,但由于受醫保結算地區限制,醫院牽頭開發的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無法大范圍推廣,診療中環節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的發展還需要醫院、政府、醫藥企業、ICT企業多方面合作,共同突破這一難題。

    (四)明確監管職責,建立監管體系

    當前移動醫療應用軟件監管部門繁多,建議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為主體,結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安部及工業與信息化部共同建立監管體系,明確各部門的責任,確保職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監督機制,避免監督主體職責的重合與矛盾。除此之外,主管部門應該盡快出臺行業標準,尤其是技術標準,促進移動醫療應用軟件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電子病歷遠程會診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健康云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