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醫療通過計算機技術、遙感、遙測、遙控技術為依托,充分發揮大醫院或專科醫療中心的醫療技術和醫療設備優勢,對醫療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進行遠距離診斷、治療和咨詢,旨在提高遠程終端的診斷與醫療水平、降低醫療開支、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保健需求的一項全新的醫療服務。遠程醫療在我國是最近幾年才得到重視和發展,發展迅猛,但城市發展速度遠大于農村,特別是目前遠程醫療終端的廣大邊遠貧困地區,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未見活力。
那么,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為何發展遲緩?如何才能使其盡快上馬運行發揮作用呢?筆者為此對沿黃兩家省級貧困縣的部分縣鄉醫療機構及村民進行查訪。
原陽縣50萬人口,農業貧困縣,13個鄉鎮衛生院,5家縣級醫療機構(包括縣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目前除縣醫院、縣中醫醫院及紅十字醫院普通大型CT、核磁共振及彩超、DR設備外,其他15家醫療機構共有30萬元以下醫療設備8臺(主要是彩超、全生化、X光等),鄉鎮衛生院共有副高以上職稱人員3名,且均為臨床醫生,高級職稱醫技人員為零;縣醫院擁有進口CT、核磁共振、日立彩超、7180全生化及LIS、HIS、院內網絡心電,實行“一卡通”收費,而其他縣級醫療機構均無遠程醫療平臺構件,且縣醫院2014年開始終在核磁共振室、CT室、彩超室與省人民醫院開通開展了語音和影像會診項目,但因為設備質量及操作技能問題,2015年全年會診量只有80余人次,且均為單項檢查會診項目,沒有綜合性的診療內容。另外一貧困縣與原陽縣基本相同,只是該縣衛生院的硬件設備略好于原陽縣,但也沒有大型醫療設備,沒有開展遠程醫療的必須條件。
筆者對蔣莊鄉20多家村室村醫和近百名農民就遠程醫療概念知識及作用進行調查詢問,結果發現,80%村醫對遠程醫療認識不清,幾乎100%農民不知道什么是遠程醫療。鄉衛生院半數以上的執業醫師(助理)不知道遠程醫療的操作運行,均沒見過遠程醫療的具體操作。
由此可見,基層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農村醫療機構設備落后和嚴重短缺,專業意識和操作技能差,受眾沒有主動性,沒有集中的遠程醫療陣地建設是目前邊遠地區基層遠程醫療滯后無力的主要原因。如果不盡快選擇、布局、適宜遠程醫療開展的醫療機構,并集中財力物力及人力來盡快改變這種遠程醫療落后陣容,即便是地域三級醫院遠程醫療再有優勢,遠程醫療終端——基層縣鄉醫療機構沒有資質能力來對接,遠程醫療只能有力而無處可使。
管理人士均知,遠程醫療會診在醫學專家和病人之間建立起全新的聯系,使病人在原地、原醫院即可接受遠地專家的會診并在其指導下進行治療和護理,可以節約醫生和病人大量時間和金錢,它運用計算機、通信、醫療技術與設備,通過數據、文字、語音和圖像資料的遠距離傳送,實現專家與病人、專家與醫務人員之間異地”面對面”的會診。我國目前一些有條件的醫院和醫科院校也已經開展了這方面工作,如上海醫科大學金山醫院在網上公布了遠程醫療會診專家名單,貴陽市成立了西南第一家遠程醫療中心–“中國金衛貴陽遠程醫療會診中心”。但遠程醫療也必須有他的最佳終端來配合,應瞄準選擇醫療水平低下的基層農村醫療機構。眼下分級診療已開展推進,但就目前基層的實際來看,在短時間內很難明顯快速提高基層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而要想真正使基層患者不出家門享受先進醫療技術服務,唯一的可能就是開展遠程醫療,用互聯網信息系統,通過遠程醫療使醫學專家同時對在不同空間位置的患者進行會診,讓身處偏僻地區和沒有良好醫療條件的患者獲得良好的診斷和治療,同時也極大降低運送病人的時間和成本,減輕看病貴,從而也推進臨床研究的發展。
那么,在基層開展遠程醫療應該選擇地域那些醫療機構作為重點或突破口呢?應做好哪些配合措施呢?筆者認為,作為全縣醫療龍頭的縣醫院應該是遠程醫療陣地的首選及最佳醫療機構。雖然邊遠地區縣級醫院的綜合實力較差,但相比地域其他醫療機構,其軟硬件建設及人員基本素質均居明顯優勢,如大型高精醫療設備種類、數量及醫技操作技能,如專業人員的接受和操作能力,以及它在地域患者中的專業誠信度,均是其他醫療機構所無法比擬的,況且中醫院、保健院等其他縣級醫院的綜合實力及專業技能、服務內容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滿足和適應廣大患者的全面需求,衛生院就更不用多說;若能選擇他作為縣域遠程醫療陣地,即便是地方財政困難也能集中部分資金專項投入支持完善必須條件,同時對現有骨干進行培養,提高其操作技能;與此同時還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及農民的遠程醫療宣傳力度,使縣鄉村一體共同集中圍繞縣醫院開展遠程醫療,這樣,遠程醫療就能較短時間在邊遠地區上馬并運行服務基層大眾;否則,若不重點布陣堅強,在基層鄉鎮分散布局、各自投入開展遠程醫療,基層遠程醫療就很難有活力與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