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線上診療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成為實現醫療行業戰略性轉變的重要手段。自去年12月,我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開業至今,國內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已悄然提速。湖北、浙江、河南、甘肅等地的多家醫療機構,紛紛宣布加入互聯網醫院大軍。但目前在基層“互聯網+醫療”是怎樣的形態與處境呢?是否能夠盡快發展運營發揮其職能設計作用呢?
筆者日前在豫北農村醫療機構做了調查,結果發現,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觀念意識,與其真正的職能作用實施發揮還相距甚遠。
河南省原陽縣14個鄉鎮衛生院除了一般DR、生化、B超、心電檢查外,沒有CT、核磁共振大型醫療設備,尚未信息化;4家縣級醫院均為雙排螺旋CT,一家1.5核磁共振,其它的均為乙級一般大型醫療設備,除了信息化財務管理及電子病歷外,根本沒有上線條件,當然也就沒有開展遠程會診等“互聯網+醫療”。2015年該縣新農合住院上轉率高達18%。調查發現,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對“互聯網+醫療”有半數以上人員幾乎不知,少數年輕醫生一知半解;縣級醫院的副主任以上臨床醫生對“互聯網+醫療”只是概念上的了解,對具體的基層聯網運作均不清楚或一知半解。也就是說,如此的基層現狀,“互聯網+醫療”在這里根本無法短時間內開展,這對提高基層的醫療水平,提高基層首診率,對分級診療的有序開展是極大的不利甚至是困難與障礙。
這也說明,“互聯網+醫療”要真正落地仍需抓緊時間跨過多道“門檻”,才能有助于分級診療中各級醫院的協作,推動雙向轉診;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及醫療資源運行效率,使優質資源下沉;甚至通過信息共享,實現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合理分工,共同承擔醫療重任。
那么,現實中的基層應該用什么辦法,跨過哪些門檻來實現“互聯網+醫療”的真正安家運行呢?
筆者根據調查認為,首先是政策門檻。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須出臺明確的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基層“互聯網+醫療”的人力與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投入,并將“互聯網+醫療”作為基層衛生管理部門的重要重點任務來抓,列為年度的績效考核項目,至少有計劃、步驟按預定時間完成縣醫院和中醫醫院的“互聯網+醫療”硬件建設,同時打破編制制約,培養招聘相關的技術人員;
其次是技術門檻。“互聯網+醫療”不可能取代醫院,而是把醫療服務去中心化和扁平化,使患者和醫生能夠快速交互。這就需要遠程診療、在線醫囑、處方審核、電子病歷系統以及結算系統等“貼身”服務,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有消息稱,烏鎮互聯網醫院投入了400多名工程師的自主研發團隊。對于邊遠貧困地區,基層政府財力困難,國家就需要財力的大力扶持,像原陽縣是省級貧困縣,開展“互聯網+醫療”離不開上級財政的大力支持。
然后考慮盈利門檻。有專家指出,雖然當下各類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數量和質量都獲得極大增長,但在商業變現、盈利模式上還遲遲沒有突破,而且這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最大瓶頸。此外,一些線上肯定無法完成的工作如住院等,仍要轉到線下。
四是要加大對基層醫務人員“互聯網+醫療”的培訓,提高他們應用觀念與實際操能力,最好是選擇一家權威醫療機構作為首先的“互聯網+醫療”建設基地,先行開發運作,讓“互聯網+醫療”在基層農村發揮作用,以點帶面推進其擴大壯大發展,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改變和提高基層的醫療狀況,促進基層醫改重大舉措——分級診療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