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騰訊研究院發布報告《互聯網+:醫療篇》

    騰訊研究院發布報告《互聯網+:醫療篇》

    騰訊研究院發布報告《互聯網+:醫療篇》-智醫療網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日前正式發布,這是對克強總理所提“互聯網+”戰略在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所提11項重點任務即是對各行業領域推進“互聯網+”的行動指南。這其中,與百姓生活關系緊密的醫療領域是大家最為關注的領域之一。

    “互聯網+”醫療將會帶來怎樣的創新體驗?完成所提出任務的難度如何?昨日,騰訊研究院發布報告《互聯網+:醫療篇》,亮出推進“互聯網+”醫療的七大武器。

    武器一:線上線下連接解決患者“心塞”難題

    移動互聯網作為最有效率的連接器,對解決就醫體驗不好、醫院運行效率低、服務質量不高等“心塞”問題的效果正在加速釋放。這是“互聯網+”醫療最容易切入的領域。

    目前,超過7000個醫療政務微信公眾號正在幫助眾多醫療機構優化醫療流程、提高醫療效率,直擊“三長一短”、醫患關系緊張、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看病貴、看病沒“售后服務”等“心塞”問題。

    例如,通過預約掛號、分診導診、檢查檢驗報告查詢、支付結算等就醫全流程的互聯網化與再優化,能夠有效節省排隊候診時間,進而縮短看病出行時間。同時還能有效分流醫院掛號窗口和繳費窗口的壓力。

    武器二:由慢病管理切入“60+”市場

    “60+”醫療健康服務是指面向60歲以上人群提供的的互聯網醫療產品與服務。自1964年起,中國老齡化曲線一路向上。截至2014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人口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破2億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將對健康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的需求明顯增加。據統計,老年群體對醫療健康的需求是青年人的3-5倍。

    隨著互聯網醫療產業的不斷擴大,直接或間接服務60歲以上人群的初創項目,正越來越多地吸引各方主體參與。面向”60+“消費者的慢病管理、健康服務、養老服務,逐漸成為互聯網醫療的重點。

    面向老年人口的遠程檢查和監測、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給藥、藥物依從性管理等醫療健康服務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騰訊年初推出的血糖儀“糖大夫”正是這樣一款醫療設備,通過將設備測得的血糖數據同步到微信上,從而達到遠程及時監控父母血糖水平的目的。

    武器三:瞄準細分領域發展醫療可穿戴設備

    用戶認知率的提高直接拉動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4年實現了200%以上的增長,銷售額達到45.5億元。但我國現階段醫療可穿戴設備功能不強。國內醫療健康可穿戴設備已超過150款,但由于缺乏“殺手級”應用,現有設備的同質化競爭問題突出。

    從國外發展情況看,醫療可穿戴設備往往專注于醫療技術細分領域的產品創新和應用。例如,記錄更精細化體征數據的可穿戴設備,除了記錄常規體征數據外,還可記錄皮膚溫度、眼球活動等數據;具備血糖、甲狀腺、眼部疾病等檢測功能,例如ScrippsHealth公司的納米傳感器可通過注射進人體來檢測患者的血糖水平;具備生物識別、提醒功能,Bionym公司研發的Nymi腕帶可以通過心跳數據來生成唯一的ID并解鎖設設備等。

    武器四:將醫療數據轉化成生產力

    當前,我國醫療數據共享、開放面臨“三座大山”。一是數字化程度不高導致“原材料”缺乏,我國醫療行業每年的IT投入規模僅占衛生機構支出的0.8%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3%-5%的水平;二是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無法流動,由于數據采集交換標準、接口不統一,醫院內部及醫院之間多無法實現互聯互通;三是隱私壁壘導致數據無法大規模使用。

    互聯網強大的連接力,讓醫院、醫生和患者擁有了前所未有的龐大醫療數據,若能打破橫亙在數據聯通前面的“三座大山”,就能實現定制化醫療服務、提高醫療生產力,進而重構整個醫療體系。

    一方面,醫療服務消費者端數據應標準化與開放共享。這涉及患者滿意度調查、藥物不良反應、可穿戴設備采集的健康數據等。另外,基于醫聯體、醫生集團等實現區域數據共通;此外,鼓勵互聯網公司與醫療機構合作共享數據。騰訊近期與貴州百靈達成“互聯網+慢性病醫療服務”戰略合作,雙方將依托騰訊豐富的用戶數據基礎,構建慢性病用戶大健康數據中心,貴州百靈則基于這些數據研發、生產、臨床檢測相關藥物,為患者提供全面的遠程醫療咨詢、管理與診療服務。

    武器五:鼓勵醫生、醫院主動擁抱互聯網

    醫療行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具有較高的專業壁壘。相比英國每10000病人配有27.4名醫生的水平,我國僅能達到17.4人,優質的醫生資源極度稀缺。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醫生的短缺,但仍是以醫生的參與為首要條件。因此,如果“互聯網+”醫療,沒有醫生/醫院的深度介入,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就得不到實質解決。

    國外面向醫院、醫生、零售藥房、制藥企業的“互聯網+”醫療創新加速涌現和迭代,在提高醫生工作效率、擴展服務時空性、最大化醫療資產利用率、加快新藥研發速度等方面表現突出。

    武器六:用資本驅動以醫療資源為核心的新業態發展

    盡管對醫療創業項目的大多數投資都處于燒錢階段,但投資者普遍認為這只是黎明前的“戰略性虧損”,對醫療健康的投資熱情絲毫未減。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健康市場共發生66筆融資,已披露融資規模達34億元。

    不過目前資本市場上的項目多以消費者為核心,提供掛號預約、在線咨詢、健康社區、慢病自我管理等功能。這些項目普遍面臨商業模式不清晰、用戶粘性不高、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

    反觀國外互聯網醫療的融資項目,除了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健康IT項目外,還有很多以醫生為核心的創業項目,涵蓋輔助診斷工具、管理患者、監測藥品不良反應、臨床會診、與患者溝通、醫學研究等功能。這些應用可以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和水平、降低醫療成本。醫生應用的積極性高,進而導入C端用戶,從而雙向增強醫生和消費者的參與度和粘性,進一步凸顯互聯網+的價值。

    最終武器:推動政策同步突破

    從大健康的角度看,互聯網+醫療是一個規模以百億元計算的龐大市場。醫療體制改革加速、資本密集涌入、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需求的加速釋放等多因素疊加推動下,移動醫療健康設備、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在線診斷產品和服務、醫藥電商等細分市場將逐步放開,形成產業規模。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為113.9億元,2017年將達到365.3億元,有望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健康市場。

    但是,我國現有醫療體系下,醫院和醫生普遍缺乏基于“互聯網+”提高診療質量、降低醫療成本的動力,醫藥電商、遠程醫療、在線診斷、“互聯網+”慢病管理等細分市場的發展也需要醫藥分離、自由職業、醫保支付改革、數據共享等政策的同步落地。因此,解決現有醫療體系面臨的本質問題,“互聯網+”醫療百億級市場的解封,都需要政策上的同步突破。

    關鍵詞:遠程醫療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