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圍繞互聯網醫療,監管部門和資本方均是動作不斷。隨著衛計委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BAT、京東、平安等巨頭紛紛搶灘布局互聯網醫療。長期以來,國家對醫療衛生行業的監管之嚴,加之僵化的醫療體制和愈演愈烈的醫患矛盾,都讓投資方望而生畏。但近期,這塊“是非之地”卻仿若19世紀末的克朗代克,成為大小資本的掘金之地。
藍海:投資“井噴”
遠程醫療百億市場“解凍”
金融發達的市場,資本的嗅覺永遠早于事件。此話不假。資本的流向確能預示一個行業未來的繁榮。如今,投資的大好風水輪轉到了醫療健康行業。
作為公認的尚未被互聯網開墾的荒地,全球醫療行業近期出現投資“井噴”。據華泰證券公開數據顯示,全球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額度達到歷史最高。2014年美國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達到41億美元新高,是過去3年的總和,比2013年增長了125%。而中國的風險投資達到6.9億元,是過去3年的2.5倍,比2013年增長了226%。
“井噴”的內生動力,在于政府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和醫療模式更新,以應對諸如看病難、看病貴等長期存在且愈演愈烈的諸多行業“痛點”。已在行業內外達成共識的是,與醫療機構合作大力開展遠程醫療普及工作是解決上述“弊端”的主要手段。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各級定點醫療機構與省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積極發展惠及農村的遠程會診系統。”在此背景下,國家發改委、衛計委啟動了全國偏遠5省區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其中在寧夏和貴州兩地的試點投資額度分別高達1.67億元和2.27億元。
政策之外,日益成熟的遠程醫療技術也為投資方大膽“進入”鋪平了道路。正如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信息技術部和管理部副主任張鐵山近日在2015年中國移動醫療產業論壇上所說,如果說5年前制約中國遠程醫療發展的瓶頸是網絡帶寬問題,現在(包括網絡帶寬在內)的大部分技術瓶頸已完全不存在。
醫療資源突出的供求矛盾、政策的持續引導加之資本的大力推動,使得遠程醫療領域呈現強勁的增長潛力。據華泰證券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遠程醫療市場規模達22.1億元,預計2017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95.8億元。遠程醫療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投資“藍海”。(責任編輯:西西 來源:投資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