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讓移動醫療為慢病管理助力

    讓移動醫療為慢病管理助力

    日前召開的全國醫療衛生與健康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將“全民健康”列為全面小康的必須條件,而實現全民健康,慢病管理乃核心任務之一。有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1.36億,預計2020年翻番。目前有940萬老年人生活無法自理,其中農村占近80%。

    老年群體慢病多發高發,如何減少降低他們的慢病發病率,一直是衛生行政及醫療行業關注并探索解決得國計民生大事。而作為龐大慢病醫療康復服務提供者,基層及慢病醫療機構,應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病病人、康復病人、老年病人、晚期腫瘤患者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作為慢病主戰場的基層醫療機構,能夠完成這項艱巨任務么?

    慢性病的復雜性、長久性、多因性和反復性,要求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需要有效的多專科醫務人員的會診、協調和溝通。為此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比如公立醫院設立康復科,慢病管理是衛生院與村醫重要職責,公共衛生為縣鄉村醫療機構日常工作,列為績效考核重要指標,與工資獎金掛鉤,加強慢病管理,將其打包簽約服務等。但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慢病管理尤其在基層十分蒼白,一是因為管理者觀念意識淡薄,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短缺,三是政府支持資金不到位,四是傳統方式工作效率差,特別是村醫整體綜合素質較差,給龐大慢病管理帶來巨大困難。河南省原陽縣20多家縣鄉公立及私立醫療機構均沒康復專科服務,康復專業人員不足10名。許多農村地區目前還沒有規范的現代科技平臺對老年慢病科學有序管理。基本醫療、公衛、婦幼保健、計免、疾控、個人健康檔案等,加上不定時縣鄉臨時性會議、突發事件參與救治等,讓原本十分單薄的村醫隊伍就顯得更加無能為力,這讓農村的老年病管理就顯得更加蒼白無力,用村醫的話說,健康服務其實就是走走形式而已。原陽縣560個行政村760名村醫,60歲以上占半數,大都是高中或中專學歷,執業醫師資格只有40多人,對遠程醫療一知半解,全縣5萬老年人老年病管理,不管是專業水平或隊伍數量,村醫均難以勝任。2015年該縣醫院的住院病人中,60歲以上病人占幾乎半數,其中老年病患者占70%。

    那么,什么辦法能提高基層老年病管理成效呢?

    讓我們看看美國是如何做的。目前美國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優質平臺,在慢性病管理中根據癥狀評估、遠程會診而來的醫療方案幫助患者調整藥物和飲食等。用電子病歷為慢性病人群提供參與疾病控制和接受遠程醫療的平臺。患者或家屬通過患者加密窗口可以直接與醫務人員溝通病情、預約門診、付款等,非常方便,它提高了患者對疾病控制的主動性。可有效地用于慢性病的癥狀收集和評估,能及時發現急性發作征兆,調整治療方案,避免患者病情惡化而需要急診和住院治療;通過遠程終端設備或手機軟件,患者和家屬可以積極參與癥狀認識和收集工作,與醫務人員及時溝通,共同管理慢性病。

    據了解,美國榮軍醫療系統大規模使用全方位移動醫療的醫療體系。包括同步或非同步個人電子設備癥狀輸入及護士遠程個案管理、電話咨詢干預與遠程影視診室的同步會診及電子病歷非同步專科會診,適用于心力衰竭、糖尿病、肺氣腫、高血壓病及心血管疾病、抑郁癥、創傷應激障礙等慢性病;適合居家遠程醫療的慢性病患者要擁有一套可以監測血壓、脈搏、體重、血糖、血氧氣飽和度等的終端設備;醫生通過電話線或網絡可以直接把數據輸進患者的電子病歷。截止到2013年,美國已有52%的醫院提供各種方式的遠程醫療,另有10%的醫院準備提供遠程醫療。而我國的移動醫療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且因為局部或單體運行的障礙與困難或成效差而被多數人認為移動醫療在我國無發展勢頭而失去開發信心。

    美國及其他國家移動醫療的可行性、實用性及其取得大較大成效,給我們龐大慢病群體管理以啟示和經驗可鑒,需要我們全方位來剖析自身對移動醫療認知及掌控能力的不足與偏差。
    筆者認為,這需要我們自上而下加強移動醫療對慢病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及必要性重要性,特別是要進一步明確和加強政府職責,尤其是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基礎實施設備建設投入,重視相關人才培養及技術開發引進,將移動醫療平臺建設作為“強基層”的一個重點工作來抓,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匹配出臺并融入相關政策,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缺乏的人力、人才、技術必須有具體的政策制度大力支持和推進,是移動醫療在基層全面推開,以此提高慢病管理成效,為全民健康搭橋鋪路,為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人力保障

    河南省原陽縣人民醫院 孟慶遠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