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是醫改成功關鍵,已被大多數人承認與認可,可問題是目前基層醫療水平尚不能滿足或適應基層患者的需要,雖然采取醫聯體、對口支援、社會辦醫等辦法,但短時間讓基層醫療機構達到分級診療職能仍有較大困難,于是多點執業、取消編制等又被作為醫療資源配置與調整的“得力”手法而被提上案來,然而由于涉及行業管理機制體制及從業個體社保、晉職晉級、薪酬分配、各種福利待遇等,時至今日仍舊在爭執與探討,因此基層患者到省市大醫院就診仍普遍存在,雖然醫保也為此出臺政策拉大基層與省市醫院 報銷比例,但醫保基金的透支危險仍沒有排除。
曾幾何時,各地采取諸多措施辦法來保護醫保基金,其中“三明模式”最為突出,力圖對藥品流通的改革與醫療服務價格調整來降低醫保支付并增加醫生勞務收入,但如此“騰籠換鳥”也僅僅是醫保基金支付目標有了改變,但其效益最大化與醫改目一—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并沒有實質性進展,無非就是“病人沒有多掏錢”,也就是說,三明模式僅僅為了病人負擔不加重,而很少談減輕與否。其實很明顯,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醫改模式,也大多是拿藥品開刀,將醫保基金最大比例轉到醫療服務收入上來,而沒有真正減輕緩解群眾德“看病難看病貴”。
那么,難道就真的沒有好的辦法與途徑在提高基層醫療水平的同時,讓醫保基金效益最大化么?有,那就是互聯網+醫療!
那么,互聯網+醫療目前在基層現狀怎樣?存在哪些困難與障礙呢?有無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克服呢?
互聯網+醫療平臺需要相關齊備的軟硬件設施設備,其中基層的盲端及補短是醫療設備問題,但由于許多地方政府責任不到位或經濟緊張吃力,許多公立醫院的硬件設施設備至今仍舊落后或是空白,根本不能開展遠程醫療。河南省原陽縣是省級貧困縣,4家縣級醫院中唯一稱得上先進的便是1.5核磁共振,而CT仍舊是雙排或二手貨,目前沒有一家開展遠程醫療,因為沒有遠程醫療聯網設備。據一家縣級醫院放射科主任講,2年前一家三級醫院與其商談聯網事宜,但因12萬元的投資醫院無力支付而擱淺,而政府財政所保障的只有醫保基金平穩運轉。
筆者調研發現,該縣醫院2015年年住院量3.7萬人次,上轉率高達21%,90%為新農合病人,平均住院消費3360元,新農合支付比例為80%。有關消息稱,目前河南三級醫院的影像遠程會診收費大約是每例50元左右。全國“十大指標”數據顯示,2016年1—4月,全國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消費12892.9元。2015年起河南省三級醫院住院起付線1200元,二三級醫院住院平均消費為7100元。以此我們可以計算這樣一組數據:如果改縣醫院投資“互聯網+”醫療,每年半數上轉病人使用遠程醫療,平均每人按3項檢查會診費用計算,除行政成本、后勤成本、藥品銷售成本、設備折舊及人員工資,總費用大約100萬元,而4000名上轉病人在三級醫院醫療消費比在縣醫院高出1496萬元,需醫保支付大約700萬元。這與開展遠程醫療費用有很大差距,也就是說,開展遠程醫療一次性投資能立竿見影解決基層群眾的“看病難看病貴”。
那么,對基層患者有如此明顯便利與實惠,為什么基層不去投資遠程醫療呢?很明顯,那就是資金來源問題。而筆者認為,醫保基金不能僅僅在參合者醫療消費報銷上做文章,應該有前行觀念及長遠戰略意識,對重要或主要定點醫療機構拿出部分資金,直接投資遠程醫療,通過遠程醫療就能有效縮減醫保基金的總額支付;這樣,醫保基金變換其購買項目及方向,遠程醫療平臺就可以在短時間改善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對病人的接受能力,就能有效有力推進和保證基層分級診療的有序開展,達到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目的,醫保支付也能平穩運行,何嘗而不為呢?。
河南省原陽縣人民醫院?? 孟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