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重新定義“看上去很美”的移動醫療

    重新定義“看上去很美”的移動醫療

    目前,全球與醫療相關的App產品已經達到近萬種,與健康相關的App更是難以計數。然而,當前的移動醫療(mHealth)只是改善體驗,并沒有觸及到醫療核心。移動醫療已經到了“七年之癢”的非常時期。

    移動醫療創業者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多家公司紛紛轉變思路,從“崇尚技術”轉向“醫生為王”,將線上醫療轉到線下診療,比如主打健康咨詢的“春雨醫生”就開始在全國開設多家線下診所。

    近日,梅斯醫學CEO張發寶預測,2016年將是移動醫療2.0時代的元年,整個行業誰更貼近醫療,誰更會玩轉數據,誰才能真正“移動”起來。

    1.0并未觸及核心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移動醫療成功吸引了各路風投的青睞,一輪高過一輪的融資是該行業前兩年的風光寫照。但仔細看來,數千款醫療App中,盈利者寥寥無幾。

    目前,移動醫療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收集數據不全面、數據缺乏臨床意義、數據之間無法互聯互通、數據存儲不安全、不完整的數據給醫患互動帶來風險、患者個性化需求無法滿足等等。

    而移動醫療目前能夠提供的服務也絕大多數徘徊在診療服務的周邊環節,比如掛號、付費等,并未實質性地介入醫療的核心部分——診療。

    更為尷尬的是,傳統醫療已經開始奮起反擊,現在有不少醫院相繼推出自己的App。“當傳統醫療圍攻移動醫療時,面對傳統醫療這一‘巨無霸’,移動醫療還很脆弱。”張發寶坦言,如果醫院都開始玩兒了,移動醫療企業若再無實質性變革,將更難破局。

    面對剛剛過去的2015年,張發寶總結道:“2015年是移動醫療經歷瘋狂資本游戲的一年,獲得投資的大部分項目都是故事講得多、錢投入多、真實效果少;改善體驗多、創造醫療價值少。”

    移動醫療究竟誰來埋單,為誰創造什么價值,又如何從中收費的商業模式探討,繼而成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

    實際上,在國外,移動醫療已形成較為成熟的五大商業模式:向藥企收費、向醫生收費、向醫院收費、向保險公司收費及向消費者收費。而國內,雖然產品種類繁多,但大多數產品仍停留于“看上去很美”的階段,只賺吆喝不賺錢。

    張發寶表示,移動醫療需要重新定義,該行業要從移動醫療1.0時代轉向連接醫療(cHealth)2.0時代,最終要向智慧醫療(iHealth)3.0時代發展。

    也就是說,如果移動醫療1.0階段是連接了病人與醫院,解決了掛號難的問題,那么移動醫療2.0時代就是連接了病人與醫生,屬于“破冰”之舉;而理想中的移動醫療3.0應實現對患者健康的全面管理,就診全流程簡化,讓所有涉及就醫及診后的健康管理都能通過PC端或App實現。

    2.0該怎么玩

    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后,整個移動醫療行業從今年年初開始出現下沉。互聯網醫療中國會副秘書長王晶此前觀察到這一轉變。他解釋稱,這種下沉并非資本的下沉,而更多是服務和模式的下沉,整個行業開始回歸到醫生、醫院和患者本身。

    也就是說,移動醫療1.0時代將要過去,未來的2.0時代將更加貼近診療環節。此外,這個新的生態系統還負責完成與多種App、硬件傳感器及多個系統、平臺、機構之間的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對接,并進行數據集成、數據互操作和數據分析,最后生成基于證據的數據決策體系,指導政府、保險公司和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患者教育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與疾病服務。

    美國移動醫療的飛速發展就有借鑒意義。首先是保險業的加入,聯邦保險就直接宣布遠程醫療是被覆蓋的領域;其次是制藥公司和醫療銷售企業積極投資或與數字醫療項目合作;第三是政府監管的不斷放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發布了指導健康設備和App的草案。

    張發寶表示,從資本層面來看,移動醫療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并購、死亡頻繁,而連接醫療將成為新的投資沃土;從手段層面來看,移動醫療將以連接和數據獲取為主要方向;從對象層面來看,移動醫療將從外圍轉向內核,只有真正推動醫療本身的改變才有發展空間。

    “移動醫療界玩法很多,如除了醫生工作室、互聯網醫院外,藥品的打包玩法、場外配資等跨界思維,都從不同角度切入。”張發寶說。

    作為醫藥電商的代表,掌上藥店聯合創始人王浚海認為,移動醫療和醫藥電商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五花八門,全環節的垂直細分最終結果是往長黏重的趨勢發展,從商業模式來講,數據應具有連續性和可追溯性,醫藥領域如果能做到長期數據持續的維護和閉環,買賣方就會很多,比如保險公司、藥廠、銀行都可以買貸。與此同時,產品和服務具有連續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成功商業模式的基礎,

    易觀智庫研究總監姜昕蔚也表示,垂直細分推動移動醫療市場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另外,線上線下業務形成對接,通過整合并購逐步建立醫療生態閉環,并打通“醫療+藥品+保險支付”的服務體系,從而推動盈利。

    面臨數據挑戰

    不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現在都處于移動醫療2.0的早期階段。

    “對于移動醫療,2016年資本將由‘瘋投’逐步回歸‘風投’正軌,甚至會逐步‘封投’。”張發寶判斷,2016年將是移動醫療2.0時代元年,2016~2020年則是數據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時代,誰贏得數據誰就贏得當下。

    不過,中國的數據還很難獲得,也更難互通,甚至同一家醫院的不同院區都無法打通內部數據,醫療數據共享、開放是移動醫療2.0時代面臨的主要挑戰。

    據記者了解,開放是數據能夠互相操作的根本,但我國的醫療數據都是各家的數據鎖在自家的服務器里,無法實現開放和共享。

    另外,數字化程度不高還導致“原材料”缺乏。我國醫療行業每年的IT投入規模僅占衛生機構支出的0.8%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3%~5%的水平。電子病歷、影像存儲和傳輸系統、體檢中心管理系統等臨床信息系統的實施比例均不足50%。

    其次,數據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無法流動,也導致數據格式相互不兼容,數據的互操作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總是需要有人在中間做“翻譯”。

    不僅如此,隱私壁壘也導致數據無法大規模使用,醫療記錄、疾病檔案往往涉及個人隱私,但如何對數據進行脫敏和規范管理,以保證在不泄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實現醫療數據的深度應用,還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來源:中國科學報)

    標簽:智慧醫療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醫療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