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70%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那么,試點如何推進,又如何破解現有醫療模式難以實現“分級診療”的困局?是當前推進分級診療的重點,特別是全國“互聯網+”的狀態下,推進分級診療的難題如何被破解?
破解分級診療難題
互聯網已經進入醫療行業,這已然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且在每個環節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在未來的分級診療中,互聯網能夠能否助力?
“移動醫療可以推進分級診療這是肯定的。”3月15日,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在“移動醫療如何撬動分級診療”圓桌會上表示。
倪鑫認為,當前國家正在推行分級診療體系,但分級診療體系怎么做才能實現病人合理分流?分級診療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患者信任。
“醫療水平提高的前提就是讓當地病人信任你,他信你了,不就留下就診了嗎?分級診療不就實現了嗎?”倪鑫表示,基于此,北京兒童醫院在2013年提出“全國兒童醫院是一家”的理念,組建了北京兒童醫院集團,以此推動全國兒科綜合服務體系建設。
在倪鑫的帶領下,北京兒童醫院組建了專家團,利用專家周末的時間去各地進行技術交流和培訓。倪鑫表示:“我們先選擇15家省一級基礎較好的兒童醫院,組建集團以后,我們提出‘四個共享’:專家共享、醫療共享、科研共享、教學共享。我們把北京兒童醫院以及每一家省級兒童醫院最強的專家請出來,組建了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專家,這些專家按不同時間到不同醫院去進行有效的查房、會診、出診、手術示教,通過一系列做法,幫助每家醫院的醫療水平提高。”
“專家團利用周末時間,這樣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聲譽,也可以賺取自己的會診費,提高自己的收入。我們在執行這個分級診療之后,雖然每年北京兒童醫院的門診量下降20萬人次,但是醫院的收入并沒有減少。分級診療不會使得醫院的收入減少。”倪鑫表示。
事實上,老百姓對北京兒童醫院也好,還是其他綜合性大醫院都是很信任,這種模式完全值得推廣。
據倪鑫介紹,現在合作的每家醫院都叫做北京兒童醫院集團醫院,比如河北省兒童醫院,專家在集團的專家群里,既有品牌效應,又有專家扶持,醫院水平在提升,病人就不必直接奔北京兒童醫院,可以先在當地醫院看一下,或者北京兒童醫院集團的專家來診斷治療。從近兩年集團運行的效果來看,緩解了一部分孩子來北京看病的現象。
“移動醫療不僅要針對病人,還要針對醫生,還要針對醫院,能夠把這幾塊聯合起來,我想應該是會有效果的,所以我對這個事情一直是在支持和推動的。不要說移動醫療僅僅只是掛個牌就實現了,要把人、機、物有效的結合起來,移動醫療可以很好的發揮作用。”倪鑫表示。
移動分診
三級大醫院一號難求,二級、一級醫院門可羅雀。這一現象在醫改后的第七年,改觀仍然不大。但是為了求得名醫一號的患者的病情都必須這一號嗎?
“我們每天有33萬個咨詢,但是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化驗的只有30%,需要去醫院做檢查的大概也只有11萬左右的人,其他20多萬的咨詢者,大多都是常識問題。很多的人都以為自己得了大病,都想選擇最好的醫藥,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專業的層面告訴咨詢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幫他過濾哪些可以去醫院,哪些不用去醫院,不用占用、消耗我們的醫療資源。” 春雨醫生CEO張銳表示。
而事實上,分級診療最大的工作就是在這里,如何能夠讓患者進行一個明確的選擇,且能夠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個客觀層面的知情。
“我的門診里面,很大的一部分病人問我,很多醫院都看過了,有的說做手術,他說我就需要你告訴我怎么辦,就要我給拿最后的主意。互聯網里面也會出現這種問題,包括短期病的咨詢、健康的輔導、初步的意見都可以做,但是和我們現在的衛生結構有什么關系,都需要去探索。但是我覺得在慢病管理上會發揮作用的。”北大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表示。
正是因為很多需要獲知如何做的患者需求占用了優質醫療資源,使得分級診療實施的必要。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建議,移動醫療企業應盡快找到與現有醫療格局互動的“突破口”。在新醫改中,被視為最重要但梗阻也最多的“分級診療”,被眾多移動醫療企業視為轉型契機。他們組建專業分診團隊為專家篩選患者;梳理全國醫生資源按疾病(診療)領域組建“專家團隊”,開辦線下品牌診所,吸引患者在基層首診;嘗試在社區做患教和慢病管理,增加普通公眾的APP裝機量……這些在“創新”舉措,雖未有明顯收效,但可以看出,移動醫療企業想通過拓展C端,成為政府“分級診療”助手的努力。
“所以我們希望在互聯網層里面,把那些不需要去醫院的人少干擾我們的資源。這就是我們在分級診療里面做的工作。比如我們在武漢,我們托管了很多社區醫院,我們希望把線上線下打通,做這樣的工作。我們希望能夠持續的做。同時我們每天33萬的線上咨詢用戶中,有5%的用戶屬于重癥患者,他可能需要手術,或者進一步治療,其實這那么這5%的患者其實應該到像你們這樣代表醫學高度和最好的醫學水準的醫院去。這樣既有科研價值,也有市場價值。”張銳表示。
目前很多醫療醫療企業已經在診前咨詢、遠程會診、診后隨訪、慢病管理等領域做出不同的貢獻,但“互聯網+”對分級診療的貢獻可以更大。比如“私人醫生健康管理”服務,有效的結合了線上診前咨詢,線下診所首診,線下醫院分級轉診等功能,有效起到截流輕癥用戶到線上,分流小病用戶到非三甲醫院,以及將真正有需要的大病用戶引流到三甲醫院的作用,初步形成“線上分診、線下首診、大病轉診”的互聯網分級診療模式。
這在方來英看了,“變革現有的醫療服務模式,遠程在線診療、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電子病歷,以大數據運算和分析為基礎,建立的慢病管理模塊……才是移動醫療的未來。從這個標準衡量,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平臺,要通向醫療、健康服務的實質,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