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進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11月28日至29日,“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開放、變革、發展”的主題,邀請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優秀企業、市場研究機構等領導與專家、高層及800余位行業精英參與,深入探討科學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挖掘、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依法有序開放、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標準與安全等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熱點議題,為我國醫療健康的數據的發展提供前瞻的思想與觀點,為研究制定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政策和戰略獻計獻策。
在28日下午舉辦的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與創新論壇上,北京悅優博邁科技有限公司CEO楊玉峰女士作了題為《悅糖-基于大數據技術和精準醫學的糖尿病和糖前生活方式精準干預平臺》的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專家、同行做分享和交流,把我們對生活方式干預,我們做了思考和探索。悅糖是一個致力于做血糖管理、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基于精準醫療和大數據。
今天講了很多高大上的理論,我們更偏落地的思考和探索,我們怎么把專業專家的知識,做和普通的用戶,或者說患者需求之間,怎么做一個轉換,架起橋梁,我們做了思考的工作。
隨著醫學的發展、IT技術的發展,一些人文技術的變遷,現在的診療思維有一些轉變。它從被動的治療向主動預防轉移,強調個性化的方案定制和動態的監測。悅糖是在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病人的生活方式干預上,可能在國內現在來看,對糖尿病管理這塊關注得比較多。
像糖尿病前期,大概有400本書關注,在中國當當上只有一本翻譯過來的書。糖尿病前期的人是比較多的,按那個數字算大概有不到5億的人。他們如果不加干預,很多人都會轉化為糖尿病在內的各種代謝綜合癥的患者。如果這個時候做一些干預,他還可以轉,所以我們做的是防控遷移,預防的事。
簡單說,現在手機比較普及,強調各種數據,APP可穿戴設備,包括基因檢測、體驗數據的分享,發病的機制,包括找到精準的原因和改善的思路。糖尿病對各個方面都負擔比較重,各個方面也都比較關注。糖尿病的關系,從我個人數字,PDA的時代起,到現在做30多年,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一個原因是找到比較精準的原因,讓方案可以落地,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這是對市場現狀的思考,一是病因不清楚,這是精準醫學引入的價值所在。還有是監測不足,這個解決的方案,現在各種可穿戴設備、大數據處理技術,可以解決部分的難題。診療不夠個性化,除了剛才提到的兩點,就是從產品設計上,我們是下了比較大的工夫,不是從專家的視野出發,而是從用戶的需要出發設計產品,這個應該是比較重要的一點。
說得比較哲學一點,基因的轉入和分析、每個生老病死都是數據的存在和展現的方式,這是大數據和生命科學結合的基礎。
悅糖在做什么。悅糖是致力于做數據解讀,提供個性化方案和服務接入的產品。我們會去解讀,包括基因、體檢、可穿戴設備采集上來的體征數據,以及用戶習慣。現在在于做一些工作,像體檢這塊,和22家醫院體檢中心做了一個對接。基因是和博奧頤和、國家北方基金做。我們在解讀報告上做的深入的探討,像和博奧合作的,他們為糖尿病做63個位點的檢測。我們對檢測結果又做了七個不同亞群的分析,后面給飲食運動,剝削一些方案的時候會更精準。有的人測可能在飲食上沒有高的風險因素,可能是睡眠的問題。你給他飲食控制很難受,也不會起好的作用。包括做的案例里,比如說針對胰島細胞的,胰島細胞不足,胰島功能有缺陷。針對不同的亞群,我們在飲食和運動上又給了非常細致的。后臺是靠算法,不是專家儲存方案。每一套方案里,包括一周的食譜和應用處方,意義個性化定制營養補充劑的方案。像之前的營養,我們做了五種模式,地中海,還有像高碳水等等做進去了。分析用戶的基因,他個深化免疫和習慣,我們會詢問他的口味和運動偏好,再給他方案。至少在這個方案上,從用戶的接受程度來說,比較貼近他個人的喜好。生活方式干預,在業界最大的問題是依從性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在方案動態監測,對接七個可穿戴設備,還有Apple?Watch,微軟的手環,小米手環等都對接進來。我們分析用戶的飲食頻次習慣、睡眠習慣、他的精神壓力、血糖等做動態的壓力。
在飲食方案這塊,我們做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東西,我們創造了一套指標體系,命名為糖點值,就是管住嘴、邁開腿變得量化,可視、可控。他自己可以喊口號說,我的健康我做主。我們會把每個人的食動平衡以后量化為糖點值,包括一日三餐,加上連餐的加餐。我自己一天17個糖點值,覆蓋在家做飯的場景,每道菜做37個營養指標的解析,最后標出糖點值。在外就餐,現在已經覆蓋百度外賣100套外賣。用戶使用糖點值,如果餅干是四個唐碘,你可以吃兩個。他根據口味偏好,自己地做搭配和調換。后臺我們隨時采集用戶的替換,他的選擇,給他做膳食結構的分析。
在產品形態這塊,有B2C,對最終用戶的分析,B端有管理源端,我們在和社區院合作,用來幫助他做隨訪和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的教育做助手。用戶有任何異常管理員都能收到,他可以針對群發,或某些患者做提醒,有一個健康的關懷。有一個能力是基于機器學習的有一套模型可以對用戶做糖前發病的風險,還有是住院概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概率預測。
我們和一般的IT公司做得不太一樣,我們在開發軟件前,我們整理過美國、加拿大、臺灣、日本、新加坡的國立標準,以及國際頂尖文獻的東西。整理出來以后,我們做了將近一年近萬人的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在美國他推薦的膳食模式,除了大的沒有差別。但是在一些微量的營養素上面,用在中國人身上需要做微調。我們選了哈佛的模型做基礎,再加上自己做的一萬人實驗,開發出這樣的一個東西。數據庫我們儲備的量還算可以,有10億級的方案。這個營養品,我們也是儲備17個品牌7000多條數據。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團隊,這個事情要做,可能不同領域的人在一起工作才能做出的東西。有人問我這個東西的專業性和可靠性怎么保證,就是由人的專業性保證。我2009年的時候在北醫學營養師,但是我本身是做通信的。我的對有大數據和生物雙重背景的人,還有北醫的PHD的人,還有生物學的。
我們公司也比較小,也取得了一點成績。去年我們是APEC的代表,我們是國家高新,自己也申請了專利,我們也開發了臨床檢測系統。這是后臺部件之一,這次也上了清科集團的200強,下周知道會不會進50強。做多更多是防控前移的事,從個人、社會、家庭來說,把治療往前移一點是比較有價值的,也是我們看好市場,做嘗試的原因。
我們希望和業界所有的人員一起,攜起手來共同推進精準醫學,防控這方面,預防醫學的落地。把高大上的理論怎么翻譯成用戶能用的東西,價值才能凸顯出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