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業界 > 用“智慧醫療”打造醫養結合新模式

    用“智慧醫療”打造醫養結合新模式

    用“智慧醫療”打造醫養結合新模式-智醫療網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政府和個人面臨的重要問題。“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

    近日,針對“醫養結合”這一熱門話題,吉林省中大醫療健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大醫療健康公司)副總經理白冬女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醫養結合要補“短板”

    提到“醫養結合”,白冬談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她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母親突然發病,右半身偏癱,經過醫院治療現在處于恢復狀態,由于家人每天工作繁忙,又不懂專業的護理知識,只好請護工來照顧母親。

    白冬面臨的困境,也是現階段中國大部分家庭的一個真實寫照。隨著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比例不斷攀升,老人們對醫療、康復、護理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不少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子女不懂醫護知識,老人難以得到科學的護理和康復訓練,長期雇傭保姆或者護工,昂貴的費用又讓普通家庭不堪重負。

    白冬近期考察了多家養老機構發現,現在的養老機構大多還是以“養”為主要模式,沒有完備的醫療設施和專業的醫療隊伍,因此,附近有醫院、看看小病沒問題的養老機構已成為老人和家屬的首選。

    “醫養結合,對于老年人來說非常重要,這有利于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真正實現‘老有所依’。”白冬認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急需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相結合,彌補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上的“短板”,這樣既可以方便患病老人和家屬,還能節約大醫院的醫療資源,讓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化利用。

      醫和養要拉近距離

    然而,長期以來,硬件設施落后、缺少人才、從業人員素質低,已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主要障礙,致使基層醫療機構的社會信任度下降,并與轄區居民脫離“黏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醫養結合”?在白冬看來,醫養結合關鍵是醫和養要拉近距離,提高居民對社區醫療的認可度,她所在的中大醫療健康公司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行業的前沿。

    白冬說,中大醫療健康公司近一年來多次組織社區醫療保健活動,為居民提供免費的健康服務咨詢,前來就診的居民,可在醫護人員的輔助下完成全科檢查。“公司憑借著先進的醫療設備,正規的醫護人員,使得居民由最初的不信任,到現在有活動就積極參加,這就是意識上的一種改變。”

    白冬表示,隨著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軟件水平改善,通過惠民、利民、便民的醫療服務,可以引導群眾更多地關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更多選擇在社區醫院就醫,選擇在“家門口看病”。

    “智慧醫療”讓醫養結合落地

    而今,“互聯網+醫療”的模式,也給人們提供了新思路。白冬表示,想要破解醫養結合這一難題,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推動智慧醫療的發展,讓“看病先到社區醫院”成為轄區居民的首選。通過智慧醫療,重塑醫療生態,打通健康養老的“最后一公里”,打造醫養結合新模式。

    白冬認為,“智慧醫療”必將是大勢所趨,中大醫療健康公司的“智慧健康醫館”正是應運而生。它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管理人體健康:個人體檢報告,通過互聯網,生成“活”的電子健康檔案,并自動傳輸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診所的電腦里。通過基層醫療機構人員進行健康評估,及時發現健康隱患,確定高危人群,并對指標異常的居民進行健康提示。最終,通過社區家庭健康管理的智能終端,如手機 、電腦或者APP等形式,及時反饋個人,進行健康的“自我”管理。

    白冬表示,隨著各方紛紛布局,醫養結合產業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爆發式增長機會,醫養結合必將是一片經濟新藍海。

    (來源:大公網)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