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當今在互聯網界炙手可熱的“IP”一詞加入尚處萌芽階段又看似和IP毫不沾邊的移動醫療行業中,似乎讓人覺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然而,身處在互聯網的東風之下,每一個行業都把目光轉移到了自有資源的互聯網開發上,移動醫療行業也不例外。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一個又一個移動醫療APP正在改變著傳統醫療的固有模式,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將達125.3億元。在這個龐大的體量之下,現今在中國市場上的2000多款移動醫療APP又怎樣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IP”用在移動醫療行業看似不合適,但卻能折射出一場隱形的醫療資源爭奪戰。
醫療是否真的移得動?關鍵在于信息的移動
如果你不幸得了感冒,你要如何去看病?排隊掛號,看著診室門口的排號,然后跑到各個樓層拿取自己的每一張化驗報告交給醫生。傳統的線下診療模式在無形中將就醫框死在了一個“移不動”的閉環之中。患者似乎都傾向于面對面的診療,認為這樣可以讓他們得到的信息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準確性。
不過,每一個新興行業都會面臨一系列困難,就像當年,因為需要試穿的緣故,沒人認為服裝電商能夠生存下去,和目前移動醫療看似“移不動”的閉環是一個道理,不過恰恰相反的是,服裝電商早已經成為主流。而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發現,信息的移動是這中間最為關鍵的一環。服裝電商總是想盡辦法將各種尺碼和上身信息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在網上,用圖片、表格、對比、精確的計算公式等保證買家能夠通過精確的“大數據”來確定自己的尺碼和上身效果。反觀移動醫療,目前這樣的信息移動似乎并不是非常成熟,這也是很多人認為“醫療移不動”的最主要原因。事實上,即使在傳統的線下醫院,真正需要的面診也不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數據顯示,現在的中國一年有70多億人次的門診量,其中將近60%是復診。而醫學界的分析認為2/3以上的的復診是可以通過在線完成的。
如果你能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排號信息,你就可以不用盯著診室外的屏幕看到眼花。如果你能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化驗單,你就不用輾轉于醫院的每一個樓層取得信息,如果你能在手機上直接收到醫生叮囑,你甚至不用來到醫院就能解決一些小病癥,這樣,醫療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互聯網時代傳遞的本身就是一種信息的共享,而在移動醫療領域,無疑是需要打通醫院的信息系統與移動端產品間的閘門,但在目前諸多的移動醫療產品中,大多數都是以預約掛號和在線問診為主的服務型APP,對于患者的醫療信息建立和信息傳遞非常少,一旦信息量減少,患者對于移動醫療的信任和依賴度就會降低,烏托邦式的移動醫療又怎樣站穩自己的腳跟呢?毫無疑問,獲取“醫院信息系統”這個大“IP”,是關鍵中的關鍵。
“+互聯網”和“互聯網+”誰更適合移動醫療的信息傳遞
基于移動醫療的特殊性,目前移動醫療界的兩大派別已經顯現,以東軟集團為首的“軟件隊”和BAT領銜的“互聯網隊”在各自領域都擁有不同的優勢。東軟集團旗下移動醫療產品“大象就醫”,依托東軟集團20多年的醫療信息化基礎,從產品策劃到上線的半年間,就簽約了300多家醫院,和其他移動醫療APP不同的是,大象就醫憑借東軟集團在醫院HIS系統的開發資源,將會填補目前移動醫療APP領域因無法涉及到核心的院內HIS系統而飲恨的醫療信息共享能力。目前無論是預約掛號、繳費還是查取檢驗報告,都基于醫院的HIS系統,東軟近3000家的HIS合作醫院一旦充分挖掘,勢必使“大象就醫”接入的醫院數量躋身同行前列,對用戶的吸引力非常大,這樣的吸引力來自于HIS與手機端的用戶信息打通,成為了十足的“+互聯網”模式。
BAT所信奉的“互聯網+”模式同樣具有吸引力,而“互聯網+”的吸引力則來自于服務。以阿里健康為例,依托阿里在電商領域的優勢, 希望以藥品零售的O2O模式為主介入到移動醫療中,而騰訊在2015年領投的掛號網則以預約掛號為切入點,提供一系列問診和導診服務。然而,互聯網隊的核心問題依舊是無法觸碰到核心的“IP”–醫院HIS系統,游離在信息和服務之間,各自為戰的亂局使互聯網隊無法找到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但如果一旦打通醫院的HIS系統,互聯網隊在自己的服務領域的優勢將會顯現。
“IP化”的醫療信息系統
可見,HIS系統毫無疑問是移動醫療界的“大IP”,由HIS系統收集下來的用戶信息與如今的互聯網產品相結合,可以演變成非常多的移動醫療模式,而非如今千篇一律的預約掛號和在線問診。在這個“大IP”下,大象就醫幾乎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東軟具有20年來的醫院HIS系統開發資源,全國60%的醫院HIS系統由東軟開發,而“IP”在手的大象就醫能夠徹底通過就醫信息的打通,打造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服務,未來醫院的雛形也慢慢顯現。目前,各大移動醫療APP都在嘗試打通醫院HIS系統和自身服務間的關系,然而與具有先天優勢大象就醫相比,他們是否能夠逆襲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IP化”的醫療信息系統提供了移動醫療市場一個新的課題,對于目前尚未明確盈利模式的移動醫療行業而言,是否能從數娛行業的IP熱中找到一絲靈感,將移動醫療界的這場IP爭奪戰變成最終造福于民的未來就醫模式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