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的創新,除了在技術上的可靠,最關鍵的恐怕就是要找到合適的支付方。國內,在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等醫療技術創新上言必稱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商業保險制度的發達,這保證了患者能在享受先進技術的同時不必過度擔心支付問題。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保險公司的這只“大腿”豈是這么好抱的?要知道,“大腿”也是有厚此薄彼的偏好的。
美國醫療成本研究所(Health Care Cost Institute,HCCI)近日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綜合調查揭示,美國遠程醫療服務的保險賠付比當面診療的賠付額要少40%。
這里定義的所謂遠程醫療,其實就是通過借助雙向視頻、電話、文本或電郵,讓病人同醫務工作者實時溝通聯系。
根據美國遠程醫療協會數據,半數以上的美國醫院正在使用某種形式的遠程醫療模式。另據咨詢公司Software Advice的數據,對于那些從未接受過遠程醫療服務的病人,其中75%對利用遠程醫療取代當面問診感興趣。
這款RP-VITA遠程醫療機器人內嵌了B超,電子聽診器等診斷設備,方便醫生實時監控和問診
盡管美國民眾接受遠程醫療服務的意愿如此令人振奮,但是美國醫療保險商卻有些不解風情、大煞風景。根據HCCI提供的政策簡報,遠程醫療的保險賠付標準比當面診療低40%。HCCI通過對2009年至2013年間Aetna、Humana、Kaiser Permanente和United Healthcare四家保險商的5000多萬投保人的大量索賠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遠程醫療同非遠程醫療的平均賠付額差距明顯。非遠程醫療平均服務賠付額逐年上漲,從57美元上漲到61美元。與之相對,盡管遠程醫療平均賠付額2009年到2011年間從60美元上漲至68美元,但是到2013年卻下跌到38美元。
在一些具體病例中,遠程問診收費更低,但賠付額同樣也低。比如,根據HCCI的調查報告,精神病科面談診斷檢查通過遠程醫療開展平均收費200美元,非遠程醫療平均收費288美元。而精神病科面談診斷檢查的遠程醫療服務和非遠程醫療服務的保險賠付分別為77美元和105美元。
理所當然,我們會第一時間從遠程醫療自身找原因,是遠程醫療帶來的就醫體驗和效果不好么?至少調查顯示并非如此。67%的受訪患者認為遠程醫療“一定程度上”或者“顯著地”提高了他們的就醫滿意度。23%的受訪患者認為“看不出有無影響”只有10%不到的患者認為遠程醫療就診降低了患者滿意度。
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Fernando Wilson認為,“可能一些醫療機構已經探索出如何借助遠程技術削減精神病科面談診斷的成本,希望并沒有犧牲病人醫護質量。然而,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許多醫療機構缺少外部激勵投資于遠程醫療技術,因為這會增加其醫護成本,盡管這些技術能改善病人的治療效果。”那么這對醫療消費者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遠程醫療若想取得真正增長將要花費更長時間。
更為關鍵有效的也在于政策層面的設計和要求。這意味著各州立法機構需要繼續努力。Fernando Wilson表示,“大多數州并沒有明確要求在提供遠程醫療時,賠付標準應該同當面問診保持相同。”
遠程醫療在向“缺醫少藥”的農村地區人口延伸拓展醫療服務上有著巨大潛力。不過Fernando Wilson表示,“如果在推廣遠程醫療上缺乏強勁的經濟激勵,那么我們就正在錯失彌合長期存在的城市農村醫療保健服務鴻溝的重大機遇。”
(來源:健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