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直播 > 鄭曉瑛:人口健康多源數據的整合和管理

    鄭曉瑛:人口健康多源數據的整合和管理

    為了推進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11月28日至29日,“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開放、變革、發展”的主題,邀請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優秀企業、市場研究機構等領導與專家、高層及800余位行業精英參與,深入探討科學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挖掘、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依法有序開放、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標準與安全等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熱點議題,為我國醫療健康的數據的發展提供前瞻的思想與觀點,為研究制定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政策和戰略獻計獻策。

    鄭曉瑛:人口健康多源數據的整合和管理-智醫療網

    在28日下午舉辦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商業與價值論壇上,亞太經合組織健康科學研究院院長鄭曉瑛作了題為《人口健康多源數據的整合和管理》的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講一個故事吧,我一共有十幾分鐘的時間,講一個案例。

    大家都在說健康大數據整合,但究竟怎么把微觀和宏觀的數據整合在一起?最后,確實能做出一個小東西來,形成系統。

    你想做的主題確定了以后,數據的標準很重要,所以現在關于大數據的標準還是挺多的,國內國際上有很多的探索,首先要看整合的標準是什么。其次,要看多元的數據怎么整合、怎么管理。在此基礎上,講一下人口-慢病-殘疾-死亡數據案例。

    首先,我們到底用什么標準整合特別多元的數據?我想今天一天,我們自己原來也理解了,健康數據,不光是醫院的數據,其實有很多,公共衛生系統的、家庭檔案的、社區醫院的、自己申報的,這種數據的整合非常復雜。

    多元的數據整合確實需要一些標準,我自己認為這幾個比較重要的標準化的方法:一個就是健康信息交換第七層協議HL7。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借鑒比較成熟的對典型數據標準應用的方案,發展中國家的方案也有很多,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用比較成熟的方法對齊你的數據,就需要整合人口健康的數據,人口健康的數據來源非常多。

    當然了,大家總是以醫院的流水作為一個模塊,然后以人口的健康事件作為一個來源,比如說出了什么事了,納入其中。但其實我們還是要更靈活的掌握所有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個正常人的信息,難道你做的健康分析就沒有分母嗎?沒有分子嗎?得了心臟病的病人的數據,不能叫大數據,大數據首先在物理層上要分出層來。

    這患者里有好多種類,你只能選擇一個作為切入點,同時你要指點它的模式,比如你要跟別的領域交融,當然了我們也不能排除在空間上要有很好的模擬場景,大家最常用的就是GIS,因為我們所和院有國家科技部支持的兩個973,建設了我們的健康空間信息系統。

    現在,我就來解釋一個這樣的問題,用這樣的一些數據來解釋一件事情,其實我今天的興趣就是來完成這個。什么呢?當前,中國人口預期壽命都在提高,這肯定是毋庸置疑了。可是,大家再看右邊這張圖,右邊那個曲線圖是什么呢?那是我們國家慢病的圖,而且也預測了它未來的趨勢。

    如果我們講大好形勢的時候,一定會講預期壽命在提高,中國的情況越來越好。但是,研究慢病的人,或者講疾病負擔的時候,經常又把右圖拿出來,說你看中國的慢病不斷升高,未來還會升高。但究竟這兩張圖放在一起,決策者怎么決策呢?他肯定不會聽你單獨的講模型和預測。決策者更希望聽,整個社會發展到了這個結果,我怎么辦?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那我就應該有個解決方案告訴那些用數據的人,但我們確實很難判定這樣的解決方案。人口的平均數據提高和慢病增長的結局是什么什么,這是我的假設:雖然人口預期壽命提高了,雖然慢病在增長,但是總體人口健康的結局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的,而不能被忽略。哪一種形式呢?死亡,或者他沒有死,或者是他得了病死了,無非是這兩種情況,要么健康、要么死亡。可是,我們看一下這是中國三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全部模擬在這兒了。這么多年,中國人口死亡的模式沒有什么改變,只是年齡有后移,就是說死亡的年齡在不斷的增高,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了。但是,這個模式沒有超出世界發展規律,還是這樣。

    這是90年代以來前十位的死亡原因,大家不用細看,就看這個圖面,基本的模式并沒有改變,并不是說現在全都是慢病了,傳染病都很少了。其實,每一塊的面積就是每一種疾病的死亡結局,看上去雖然有擴大和縮小的變化,但總體的形式是差不多的。

    中國人口在不斷的擴增,盡管計劃生育也好、放開二胎也好,但人口的擴增趨勢還在延續,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撫養他的人數也在越來越減少。

    預期壽命提高了,左邊的是女的,右邊的是男的。大家來看,無論你活多長,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會讓它有一部分損失,我把這個模型轉化成我們能理解的語言是什么呢?你雖然活了很長,但你有很長時間是有病的。

    這些病是什么樣的病呢?你還不知道,稀奇古怪的病。我們所和我們院,因為這么多年享有的各種國家數據,也有我們自己的數據,我把它整合以后,這是一個很大的數據平臺,除了人口普查歷次作為分母的平臺,同時還有中國的健康GIS數據庫作為空間平臺,這兩大平臺把中國的這些數據鋪上去以后,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結論就回答了前面的假設,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和慢病的增長,最后的結局成了這樣的面積,跟我剛才說的前十位死因的面積完全不一樣了。

    為什么呢?這個面積是什么面積呢?是所有那些在預期壽命里活著的,同時又得了慢病,但他們也沒有變成健康人,就形成了這張面積圖。這張圖說明了轉化成殘疾人的圖,既沒有生病在醫院,他也沒有死亡,他還在預期壽命中,但他們都以一種殘疾的形式表現在這兒。這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初步的假設,中國健康形勢的轉變并沒有完成,正在進行時。

    所以我想,真正對一個數據的室外,而不僅僅是把所有數據都錄入,然后演算。一定是先有個假設,然后整合數據,形成標準。

    我就講這么一個小小的故事,謝謝大家!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