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進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11月28日至29日,“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開放、變革、發展”的主題,邀請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優秀企業、市場研究機構等領導與專家、高層及800余位行業精英參與,深入探討科學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挖掘、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依法有序開放、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標準與安全等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熱點議題,為我國醫療健康的數據的發展提供前瞻的思想與觀點,為研究制定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政策和戰略獻計獻策。
在28日上午的高層演講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數據中心副主任李國正作了題為《中醫藥與大數據發展》,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主要是從七個方面向大家匯報。
第一,中醫藥為什么需要大數據的支持。我們認為,大數據對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不管是中醫藥理論的發展,還是中醫藥療效評價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們圍繞大數據提出了一個中醫個體化診療能力提升的概念。尤其是提高1.0、2.0、3.0、4.0。
第三,配合中醫個性化診療能力的提升,提出中醫藥可穿戴,醫療器械的發展。
第四,中醫館平臺方面進行數據采集。
第五,中醫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進行數據分析挖掘。
第六,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
第七,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產業技術戰略創新聯盟。
第一,中醫藥為什么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大家知道,中醫在大多數公共心目中是神秘的色彩,有陰陽、五行、八卦、相合、相匯。今天中醫在摸脈、望診是什么樣的機理?我們通過這樣的圖,給大家揭示中醫辯證的過程。患者的個體,主體是醫生,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治,當然是中醫治療過程中核心的概念。這個過程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癥狀的感知,癥狀里包括會問你是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哪個部位、有什么性質。比如說頭疼,你是上午疼、下午疼、還是晚上疼。是陣痛、還是刺痛等等時間。這些都是中醫非常關注的。這些癥狀我們一方面希望把它采集進來,這對于醫生在進行診療的時候,采集的時候是跟他經驗有關的,所以這是個體化采集的過程。
感知到這些癥狀以后,我們再進行醫生對于進入他個人的經驗和他中醫的理論,我們進行病因、病期、病式的分析,我們就得一個癥,就進一步進行放藥和干預手法的制定。再進一步就會進行治療和療效的評價。
所以大數據在這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通過傳統的方法很難獲得這樣的數據和這樣的模型。我們在大數據、在這里面,在感知方面就可以對癥狀進行全時、準確、標準化、客觀化的采集。同時對于采集到的癥狀,醫生在個體化的過程中究竟使用了哪些癥狀進行判斷、進行理解,我們也希望通過大數據進行知道。
在療效評價里,現在醫學界比較流行的隨機對照的療效評價方式,這種方式需要設計隊列等等的,其實搞到幾十萬億已經非常困難。但是醫院產生的病例數據一年就幾百萬,廣州生中醫院一年就700多萬,今年光門診病人就突破800萬。這樣大的數據,我們怎么拿過來進行療效評價、進行個體化療效評價。
如果想用大數據對中醫進行中醫理論、醫學理論進行研究,傳統的方法是簡單范式,像大象拆成不同的零件。人也是,到了醫院光骨科一條腿就得拆開好幾個科進行研究和評價。但是對于中醫需要進一步結合大數據,需要其中一個新的范式。范式的理論是1963年庫恩在《科學革命》這本書提出的,認為科學革命癥狀的體現就是范式的變化。范式是科研共同體成員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集合的模型和范例,是從事科學研究,大家共同遵循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如果對醫學進行研究,就需要建立一種新的范式,共同在大數據,新興的技術和理論潮流下怎么開展研究。因為大數據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是技術的支持,而我們進行醫學研究的時候還需要進行思維上的轉變。
范式轉換是少部分人在廣泛接受的范式里發現原有的理論和原有的方法,很難解決的問題和現象,然后我們用新的理論嘗試和替代。對于中醫的研究我們發現,有傳統分析的方法,我們對于復雜的問題做很多的假設,然后把它拆成很多小問題進行研究,這些簡單的范式已經很難解決現在的醫學問題。
我們提出真實世界的臨床科研范式。這個范式稱為以人為中心、以數據為導向、以問題為驅動。在最中心的還是人,這個人不光是病人,還包括醫生。個體化里既包括病人個體化,也包括醫生個體化。數據為導向,需要把整個的過程變成數據,根據臨床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計算。通過科學計算我們得到了這些知識,再反饋到臨床過程中。所以我們是醫療實踐與科學計算交替,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臨床科研一體化的新的思維模式。
真實世界臨床科研范式結合大數據的支持,一是思維、二是技術、三是數據。思維是我們提出真實世界的臨床科研范式,技術大家在手上,我看了一下單子,很多都是信息化的一些廠商,在這方面其中的大量硬件、軟件、人工智能、設備的一些模型,包括一些采集的方法。但是我后面也會給大家提出挑戰。有了這些以后還得有數據,得從臨床醫生,從每個人身上獲取健康數據,共同進行推動醫學的發展,為人類健康謀福利。
第二,中醫個體化診療能力提升。
現在通過人的眼睛看病人的情況,問他癥狀,通過手切,摸脈,還是通過傳統的方式。現在我們通過跟師、抄方等進行學習。醫生怎么提高他的能力,他就需要進行思考和能力,靠悟性創新。
現在的階段是處在手工鏈的階段,中醫藥領域也進行數字化2.0的研究。現在在大量建知識庫和文獻庫。在采集方面有很多的公司,在做數字化試點的采集。很多中醫藥大學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當然最理想的就是能夠把天地人的診療,健康的數據庫建立起來。因為在中醫的研究里,有五元六氣(音)的理論,就把人和天氣、地理環境都建立了環境。最近也對氣侯和傳染病痢疾相互的關系做了研究,相關的論文我們發在Plus1的雜志上,天氣對痢疾大量的爆發是有明顯的作用。我們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采集,治療方面我們也希望建立自動化的智能機器人。
我們希望建立中醫特色的虛擬人體模型,我們有很多做數字人的研究。數字人研究里缺少中醫人,中醫的陰陽、五行、三陰三陽等的模型。這些對我們將來的學習和深入研究也非常重要。不光是數字化詮釋的采集,我們更希望采集非常的信息,我們也建一些標準規范,這些標準規范男的是一種標準規范,或者女的是什么樣的標準規范。或者不同的年齡段我們建立標準規范,比如說高血壓,最近有一個單位說要把高血壓分不同年齡段建立一個標準。對于中醫,不光是建立年齡段,包括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重、不同的時間段,上午、中午、晚上,都是在變動的。我們在建立標準的時候,希望固定在某一個時段的標準才作為一個標準測試的數據去對待。有了數字化采集,進一步建立題化的檢測,治療方面希望結合反饋。對于治療方面打造個體化的,現在是一個科室一個病,將來對中醫醫生要有個體化診療,我們進行評比,誰的路徑更好,更有利于病的治療和病人更好地反饋。將來建立一體化4.0,達到未病先醫,如果有苗頭上的變化,傳感器檢測到氣色不好,舌苔有點厚,你可能少吃點東西更好。如果能達到這一點,就實現我們國家、政府和黨中央的人的健康的任務。
一是智慧診療平臺,人體醫師健康的信息。這些信息對人非常關鍵,評判一個人身體好不好,關鍵是看他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相。二是智慧云平臺進行海量、高質量中醫臨床地數據。針對不同的疾病、診療方案我們采集數據。三是臨床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個體化的診療知識庫,以及個體化的臨床路徑和醫生診療體系。中間需要做基礎的研究,后面我會具體談到在采集、存儲傳輸、數據挖掘都有大量挑戰性的工作,是非常需要我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大家能夠做好。
第三,中醫藥可穿戴式醫療器械。在中醫領域,最核心的是怎么能夠望神,人的神采怎么樣,能不能通過機器自動判斷出來,這也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聞是聲音、氣味。氣味方面,糖尿病的檢測,氣味方面非常高。香港立功有一個傳感器,香港也在推廣過程中,這些也是他們根據中醫的原理進行設計的。問包括量、人機交互。切的話不光是脈,還有身體。我是拿一個小問題跟大家匯報一下,這里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望的里面,把它分成采集、顏色的校正,包括五官、各個部位的分割,包括特定的提取。昨天我在和一個知名的廠商,探討了眼鏡,就是望,可穿戴眼鏡的研究。我介紹了這個工作,當時他們覺得面色的校正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在座的可能很少,我估計沒有人做信息領域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對中醫領域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至少是我們去非常大的做眼鏡的廠商都說這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工作。也擺脫在座的IT領域知名人士、權威人士,共同推進這方面相關的研究。
第四,中醫館云平臺。
我國通過轉移支付做的,整個經費有5.6億。第一期整合1.8億,明年可能還要再投,今年10個省1.8億,明年再投幾億,5.6億。今年年初的時候習近平看了一個中醫館,覺得中醫館建得非常好,為基層民眾提供比較好的服務。我們這里的中醫館是在社區的層次,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包括省、市、縣,現在在鄉鎮和社區的層次來建設這個館,國家投了已經有1.5萬個。這1.5萬個,每個館投20萬,東部是10萬,西部20萬,來建設醫療能力。剛才我說的錢不是這筆錢,這個是來通過信息技術,來為他們提供服務。整體建設一個健康信息云平臺,一個平臺加七個業務系統,包括電子病例、服務開發、知識庫、遠程保健、遠程服務、遠程教育、業務監管七個系統。到今年為止是1.5萬個,明年要打造是2萬個以上。
我們進行平臺的建設開發、規范的制定,還有將來的推廣實施。對于政府來說,我們希望給政府提供對于整個創建鄉鎮社區這一層基本醫療情況的決策支持。另外是對于臨床醫生,我們希望提供一些非常很益用、高效、有意義的支持,還有知識庫、服務開發、遠程示范、遠程教育的支持。他們可以通過手機,很方便獲取信息。
第五,中醫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
數據分析挖掘研究,2011年就提出數字化中醫藥的研究,2012年就啟動了,北京市科委投2000萬做這個工作。后來開發數字化應用的三個平臺,醫療業務平臺、數字管理平臺、臨床研究平臺。四大功能模塊,數據的采集、質量的控制、系統集成和數據分析。這個工作我們在2009年就獲得國家緊急二等獎,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我們已經推廣到國家中醫藥基地。我們從全國篩選了16個做得非常好的醫院,來建設1-2個優勢病種,所以推廣到國家中醫藥基地,并且好多醫院。
這個建設過程中,我們結合大數據的研究,在中科院的院刊做一期專刊。在國外的雜志上,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雜志,我們做了一個基于中醫病例分析的專刊。
第六,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工程。
我們有一個數據中心,加上六個業務平臺,我們是其中一個業務平臺,叫中醫藥業務平臺。這個業務平臺我們希望建成國家中醫藥的基礎數據庫、電子病例、健康檔案、中醫藥的。還有七個系統。
在下面可以看到,我們會把整個中醫藥標準化的基地,包括國家的一些管理部門,包括中醫藥品種、重點專科、工作室。國家經費沒有下撥,但是全民健康信息化保障工程中央在可研,可研已經交上去,沒有批復,現在已經寫完了。重點專科我們開始做了,2000多萬的病人數據已經采集上來,我們會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對重點專科進行評估。
最主要的是七個業務,包括中醫臨床基本業務信息共享、中醫藥的管理、中醫藥的標準服務、經驗傳承、專科專病、乙方保健等。還有DRGs專屬。保障是把整個中間這一塊,省市縣的數據進行互聯互通,我們是負責最頂上的,國家的六家中醫藥,包括廣安門、東直門、東方、西苑、望京眼科等,國家級的六家醫院進行互聯互通。
第七,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產業技術戰略創新聯盟。
大數據對于來說非常重要,數據方面我們大量積累,我們最缺的是人和機制的建設。我們希望把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結合起來。希望能夠切切實實為中醫藥的診療能力的提升做一些工作。現在已經征集到54家,這是我們發布出來的數據,3個科研院所,16家大學,這些大學都是現在做研究最好的大學。18個醫院,包括臨床基地的醫院。還有17個企業,也很愿意參與。27日北京國際飯店8號會議廳召開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高峰論壇。
第一,跨學科合作,提供復合技術支持。希望借著這個聯盟,也借著這次大會一起呼吁,通過我們的交流,通過我們委員會或聯盟,共同推動學科交叉和合作,進行復合技術的領域。我個人背景是信息領域的,也是同濟大學教授,今年剛剛到了數據中心,有非常多的合作的點。
第二,對醫療健康大數據技術標準進一步推動。一方面是保證質量,另一方面是進行更好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建設數據的共享機制。
第四,希望在大數據研究里保護病人的隱私,倫理學方面的支持。另外是數據安全,也提出能夠提供。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