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互聯網+的創業里頭,互聯網醫療恐怕是難度最大的:醫療是嚴肅復雜的行為,跳開醫院和醫生不僅困難,干脆就是不合法;醫療還不是市場經濟主導,醫保和公立醫院實力強大又缺少自我革新的動力;生病是低頻行為又難以事先預測,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并沒有使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習慣。
所以不管有多少企業宣布進軍移動醫療,或者有多少公司動輒宣布融資X千萬或者估值X億,還是美金;或者號稱有X萬醫生或者X千萬用戶。真實情況基本都是貼錢買用戶,連賺錢的影子還沒看見,其它行業沒有收入的至少用戶不少,移動醫療做幾個月就發現這邊增多少那邊掉多少,用戶周活躍度過5%的都沒幾家。 喊了半天的醫保、商保還沒有付費的意思;醫院和醫生不但用得少,還笑話它除了掛號和問病還能干啥;就連患者都不怎么買賬,幾十家糖尿病APP上真實的用戶加一塊也到不了糖尿病患者的5%。,
既然選擇了移動醫療這條路,我們不能只會說“醫療移不動”或者移動醫療沒前途。移動醫療在全世界都如火如荼,在醫療成本高昂、人口日益老齡化和醫療資源極為不均衡的中國,通過移動互聯網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體驗無疑是必不可少的。怎樣連接美好未來和殘酷現實?這需要創業公司在產品設計、商業模式和運營管理商都非常強大,才能在保守封閉的醫療體制中扎根突破。在聊過幾十個創始人投資人并看了近百個項目之后,我想從實戰角度來談在外界環境沒有突破前, 移動醫療如何走出泥潭實現夢想。
在移動醫療存在的所有問題中,第一條必須是用戶需求。很多項目上線后的萬般痛苦糾結,并非對手太強或者運營不力,根源還是出在用戶需求沒抓對。圍繞偽需求來設計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不管融資、運營和技術多給力,走起來都千辛萬苦。要知道現在是APP過剩時代,市場不會給你時間慢慢試錯、糾錯,產品不能再第一次打開就讓用戶心動,第二次打開的難度就大很多,就沒有第三次打開的機會了!
創業者投資人都長得一表人才,怎么會有人看到偽需求也撲上去?創業必須抓用戶痛點是個常識,但醫學領域高頻、真需求的痛點實在太少了,要不就是目前技術滿足不了。有些創業者是因為沒有實戰經驗,高估產品用戶的利益,甚至干脆虛構產品的應用場景,誤把一廂情愿當成你情我愿;有些人是低估線上拉客、留客的成本和難度,總是想隨手就做成個雙邊平臺,自己坐收漁利。前面的人還算在努力,還有有些人就純屬為了圈錢,虛構新的用戶需求來跟現有產品來差異化,其實這個需求他自己都不信,這才有各種偽需求打著真需求來招搖過市。
那真偽需求有什么不同?真需求俗稱痛點(強需求),就是能讓足夠多的用戶愿意改變習慣而頻繁使用或購買你產品的需求,它自然也是強需求。偽需求要么是不能找到足夠的用戶,要么是用戶不愿頻繁使用或者買單,俗稱就是癢點(弱需求)或者無痛點(沒需求)。
偽需求并非不是用戶的需求,它只是當前不足以支撐一個商業模式。需求的真偽還取決于是哪批人群,某些人的偽需求可能是另一群人的真需求;也取決于時 間點,彼時的偽需求也可能進化成未來的真需求。以大家熟悉的打車APP為例,它在一二線城市是真需求,在四五線城市就可能是偽需求,在三年前大家習慣揚手招車,現在被不少人更喜歡手機APP訂車。在醫療行業,多數患者的真需求可能是盡快解除病痛或花更少錢治好病,就醫環境體驗或者好壞只可能是少數人的真需 求;多數醫生的的真需求可能是增加收入和讓工作輕松順利,搞科研或者主動隨訪患者只是少數醫生的真需求。
那能不能快速區分真偽需求呢?可惜用戶需求并不像人民幣可以用驗鈔機來驗驗,真偽需求之間也沒有明顯界限或標準,除非這個需求偽得太明顯,多數要等產品運營了才知道。而傳統用戶調研對鑒別真偽幫助不大,這是因為:
空泛爭論需求的真偽是無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量化用戶的使用或付費意愿。只有把產品(或原型)投入到真實場景中去檢測才能判斷,真需求至少要有一批用戶愿意在沒有物質刺激的情況下也愿意使用甚至愿意推薦給別人使用才行。沒有真實需求支撐的互聯網醫療產品,即使融資順利或者初期圈了不少用戶,潛在的定時炸彈在中后期也會爆炸。例如:
話說到這里,你可能在想,燒錢是不是可以把偽需求變成真需求?
如果某需求只是因為需求者太少或者技術實現不了而成”偽”,未來環境變化或技術進步是可能把它變成真需求的。例如網絡問診在春雨醫生下手前并不是真 需求,但春雨巧妙切出其中的皮膚科、兒科等常見小病做成輕問診,提高問診效率同時降低網絡問診風險,就把這塊從偽做成真,每天8萬多真實問診量擺在那了。 類似的項目還有醫生點評類,雖然目前看并不是醫患真需求,技術上也有困難,但自由執業全面放開后醫生就大有必要在患者中建立個人品牌,類似產品需求自然會從偽到真。
反過來某需求也可能從真到偽:在移動互聯網不普及的時代,丁香園曾是各級醫生的首選醫生信息門戶。然而現代信息高度發達,各種垂直疾病領域醫學門戶和工具都以更專業的服務來分食丁香園用戶,造成丁香園上高級別醫生活躍度越來越低,上丁香園已經不再是這個群體的真需求,當然對學生和低年資醫生去丁香園下點資料或灌點水還是真需求。
鑒于真偽需求的差別微妙而且不斷變化,也不是偽需求就不可以拿來創業。因為對于技術超牛或融資超豪的團隊,可以不在意需求真偽,生生地把偽做成真。對于絕大多數這種缺錢缺人缺技術缺運營的中小團隊,還是從真需求入手容易生存。
中國醫療體制千瘡百孔,怎么可能沒有一點真需求可挖?不要老想著做成醫療界的BAT, 腳踏實地從小需求入手才不會被偽需求消耗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