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開始,移動醫療逐漸受到資本關注。去年好大夫、丁香園、掛號網的成功融資又不斷激發資本對此的想象空間,2014年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融資交易就達103起,披露融資額14億美元。其中,天使輪30起,A輪48起,B輪10起,C輪10起。而今年,移動醫療依舊熱度不減。據已經公開的信 息,上半年,拿到天使輪的就有17家,Pre-A輪的有3家,A輪的34家,B輪的有7家,C輪的有4家。
行業一片火爆,挑戰卻依舊。創業者如何切入,尋找最佳商業模式?投資人的投資邏輯是什么?還有哪些細分市場可待挖掘?在由嘉定區委組織部、嘉定區經濟委員會、嘉定區科學技術委員會、清科集團聯合舉辦的第170期投資界沙龍——“互聯網+”時代荷爾蒙移動醫療”上,投資人與創業者共話移動醫療,探尋行業痛點。
從流量入口到大數據服務,移動醫療要建立盈利的商業模式
在圓桌討論中,清科資本總監鄭建飛向創業者和投資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移動醫療的創業要建立怎樣的商業模式?切入點是什么?”
貝聯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姚亞表示,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創業最終的目標是要在商業的跑道上盈利,而不是to?VC的模式,所以在創業時要尋找市場需求和痛點。貝聯科技之所以選擇母嬰市場,是因為這是個可待挖掘的萬億級市場。
弘暉資本執行董事姜燕燁則從投資人的角度補充,“投資人看好母嬰市場,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用戶習慣好,用戶年輕,二是支付習慣和付費習慣,愿意為此付錢。
而打造商業模式,除了流量入口,如今還倡導的一個概念就是大數據,即整合多平臺數據資源,暢通渠道,聚集醫生,將醫生的碎片化時間與移動化發展結合。
愛他就請他投移動醫療,恨他也請他投
“機會很多,但移動醫療難搞,是在沙漠中培育綠洲;空間很大,使投資者們往往忘記原則就沖進來了。所以愛他就請他投移動醫療,恨他也請他投移動醫療。”醫學界CEO陳奇銳在演講中如此表達了他對移動醫療未來前景的看法。
作為醫療行業的新媒體創業者,陳奇銳深諳行業之道。在他看來,“難搞”的移動醫療行業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醫療行業的根源問題基本矛盾還未解決,不公平與效率低并存、醫患關系緊張;二是估值泡沫化,創業者在沒有資本支出的情況下連續大額融資;三是VC瘋狂,行業原本的套路——天使看理想、A輪看團隊、B 輪看數據、C輪看營收已經被打破,未來許多醫患項目還需要融F輪、G輪。
而針對這一系列問題,醫療行業必須進行徹底地改革,解決支付的問題、市場開放的問題、醫生自由執業的問題、醫療服務價格合理化的問題,陳奇銳表示,如果這些得不到根治,看似很美的醫療市場也只是海市蜃樓,移動醫療也只是沙漠一片。
隨挑戰而來的是機遇,陳奇銳同時認為,如今的移動醫療也確實存在一些有潛力的投資方向,比如基于患者數據的健康電商、類淘寶式消費醫療服務的交易平臺、高日活高時間占有高頻次使用的“三高”醫生社區、基于電子病歷的患者健康管理等。
針對創業者,陳奇銳也提出了建議,“移動醫療項目現在確實是聚合用戶的機會,創造現金流的能力并不強,不能很快擴張。創業者要盡快擺脫融資依賴癥,創業項目盡量‘離錢近些’,或者曲徑通幽從延伸環節上盈利。”
互聯網醫療不是貶義詞,泡沫也是一種繁榮
“項目要形成良好的閉環,比如關于糖尿病的,圍繞這個圈子,我們尋找涉及藥的、涉及連續監測的、涉及血糖儀、涉及注射的、涉及APP管理的,這就形成一個很好的閉環。”中興合創的董事總經理劉明宇則站在專業投資人的角度描述了移動醫療的投資邏輯。
結合他以往的工作經驗,他表示現在很多項目都讓投資人找不到可以投資的理由。如今的移動醫療估值越來越高,實際上卻沒有產生剛性特別強的產品。而醫療行業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涉及的面頗廣——醫院、醫生、患者,而每個鏈條所代表的利益有不同,所以形成閉環就尤為重要。針對閉環問題,中興合創把著眼點放在四 個模塊,傳感器、POCT、治療、APP+云以及服務。
劉明宇還表示,站在投資的角度,一個市場若已經有巨頭了,特別是三家巨頭,那么后來的都很難突破。“在健康領域和重的醫療領域已經有很多巨頭,但是在慢性病領域、在康復領域,巨頭還只是賣藥的,而且是不太管用的藥,所以行業存在很多的機會。”對未來投資方向,他表示會將目標鎖定在新興技術、第三方診斷、民營醫療以及大數據等方面,尋找可投資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