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供需不平衡,醫療人工智能如何實現“上山下鄉”?

    供需不平衡,醫療人工智能如何實現“上山下鄉”?

    2021-06-16 資訊 Eli

    供需不平衡,醫療人工智能如何實現“上山下鄉”?-智醫療網

    AI算法和算力,已經成了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技術角逐,美國甚至在最新的表態中承認自己已經有落后的趨勢,要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的細分領域已經開始大規模落地應用,其中更是以醫療領域為甚。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也高度認同這一觀點,近日他在參加活動時也表示,現階段人工智能最好的應用場景,毫無疑問是醫療的場景。

    一個顯著的表象就是目前國內外認證機構對于醫療人工智能的審核日趨規范化。從中國的NMPA,到美國的FDA,再到歐洲的CE認證,近來已有越來越多AI醫療企業的產品獲得了相關認證,拿到了AI醫療商業化的入場券。

    然而在我國醫療資源“數量短缺、分布不均”的大環境下,AI醫療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至少兩大挑戰第一是目前AI技術在院內和臨床應用的深度不足,第二則是AI醫療在基層的落地廣度不夠。這兩大挑戰不僅影響著AI醫療行業本身的持續發展,更決定了它能否真正發揮社會價值,為提升廣泛的醫療能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貢獻效益。

    01

    賦能多科室臨床應用,

    AI需要全流程、全覆蓋

    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助提高診療精度和效率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有一些困擾。例如,在影像科,不同組織的影像識別產品往往出自不同公司,如果醫院同時接入多個公司的產品,不僅會增加操作醫生的工作難度,也會提高醫院的運營和維護成本。

    究其原因,在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市面上醫療人工智能影像產品的實際應用,大部分仍以單點或局部為主,其中更以投入產出比相對較高的肺部相關應用居多。從醫院動輒數十個科室的組織結構來看,如果AI醫療只能覆蓋有限的三、五個科室和病種,大部分醫生還是不能從繁重的機械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無法實現整個診療全鏈路的智能化升級,那么整個醫院體系的能力和效率也就不能夠從根本上得到提升,AI惠及醫患也就無從談起。

    最近,這種情況正在得到好轉。比如在去年秋季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首次參展的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商湯科技就展示出了其SenseCare智慧診療平臺的最新成果,覆蓋超過13個人體部位和器官,全面滿足影像科、骨科、肝外科、心內科、病理科、胸外科、放療科等多科室的臨床診療需求,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也涵蓋胸部 CT、胸部 X 線、心臟冠脈CT、肝臟CT、骨科手術、消化道病理、宮頸癌病理、放療勾畫等等,實現打通“診-療-愈”全流程

    比如,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借助該平臺上搭載的骨腫瘤智能手術規劃解決方案,可以一站式完成從確認腫瘤的邊界到3D打印手術材料建模的全過程,大幅提升不同醫生和工程師之間的溝通效率,實現骨科、影像科、3D打印中心之間跨科室的智能化和效能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商湯的胸部 CT、胸部 X 線產品還先后于去年末和今年初拿到MDR 新法規下的 CE 認證,成為行業首家能夠向歐盟地區提供多模態胸部影像人工智能綜合解決方案的廠商。MDR是歐盟委員會為順應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讓醫療器械可以更好的為醫療服務而制定的新法規,對產品上市前的臨床評估和測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獲得這項認證,證明這兩款AI醫療產品在產品架構和臨床性能方面,均得到了行業認可。

    在深潛atom看來,當AI醫療產品的價值能夠橫跨不同科室后,既可以增強數據的協作性,還能進一步助力推動國家影像一體化戰略。2020年12月31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促進合理醫療檢查的指導意見》,在機制創新層面,要求醫療機構通過建立檢查資料數據庫或“云膠片”等形式,推動檢查資料一體化及數據共享。醫療影像數據在醫療數據中占比超90%,通過影像一體化,進而實現影像數據的互聯互通與共享,對于打破院內數據“壁壘”,真正實現院內、乃至跨院區、跨區域的信息互聯互通及共享意義不言而喻。

    覆蓋多科室、打通“診-療-愈”全流程、CT+DR的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這些成果,切實拓寬了AI在醫院的應用場景,讓AI技術從過去的局部落地,到打通賦能醫院整個體系的價值閉環,成為現實。

    而在縱向深度上實現“全流程、全覆蓋”后,還有更大的意義,就是有機會真正在橫向廣度上,規模化提升基層醫療的能力

    02

    智慧醫療新基建,

    從神經末梢支撐基層醫療發展

    當前,推動AI醫療發展的原動力是為了滿足醫療行業的剛性需求,但受過往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機構間信息孤立等影響,AI醫療短期內的發展路徑仍存在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眾多的產品研發和應用還是集中在三級醫院,AI醫療的城鄉不平衡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所以,對于中國的醫療行業來說,最迫切的任務實際上是提升基層醫療的能力。利用融合了頂級專家知識的AI產品賦能基層醫院,幫助醫療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提升診療能力,這無疑也是AI醫療行業的一個重要破局方向。

    諸多政策也在推動這一發展趨勢。早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就強調,要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系;去年4月,國家發改委又明確劃定了“新基建”的范圍,人工智能成為信息基礎設施板塊中的新技術基礎設施。

    因此,加快推動和完善醫療行業的“AI新基建”建設迫在眉睫。未來醫療的發展,并非是一個技術或者一個醫院的發展,而是綜合解決方案對于醫療資源和患者需求以及國家政策的整合。

    醫療新基建的建設,也成為AI醫療企業的重要參與方向。比如商湯科技副總裁、研究院副院長張少霆此前就曾表示,“在新基建浪潮下,我們在積極支持頂尖醫院對智慧健康進行臨床前沿探索的同時,也將加快推動頂級醫療能力對醫聯體的賦能,滿足區域級的廣泛基層需求,助力緩解我國醫療供給側不平衡的問題。”

    深潛atom認為,AI醫療企業至少可以從兩個維度參與到醫療新基建建設的事業上來。

    其一,是基于云端服務模式,將“全流程、全覆蓋”的產品方案,通過醫聯體輻射更多醫院,一次性服務廣大醫生、患者,也可有效減少醫院的采購和應用成本。

    張少霆在最近也提到,到今年年中,商湯將在一些省市搭建醫聯體遠程診療平臺。終端用戶只需拿一個筆記本電腦或iPad打開一個網頁瀏覽器,就可加載人工智能模塊,以“云”的形式打通上下游的專家和醫生,助力醫療資源的互聯互通,不僅僅是提高閱片效率,還能實現多學科會診。

    構建醫聯體遠程診療平臺,其實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據深潛atom了解,商湯在智慧城市方面已經形成了云邊端智能協同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統解決方案,能夠為城市的各個產業環節高效地輸送各種AI能力,目前已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這為快速鋪設遠程診療平臺,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和能力基礎。

    其二,是基于不同醫學影像設備的AI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實現頂級+基層醫院的全覆蓋。

    在中國,醫療機構開始配置X光機設備已有幾十年歷史,DR市場相對成熟,價格的優勢讓DR設備更具備基層穿透能力,基本上鄉鎮一級別的醫療機構都具備DR設備的購買能力。反觀CT、MRI設備的價格昂貴,在目前很難真的走入基層,DR設備對于基層醫療的滲透率遠高于CT和MRI等設備。

    而以商湯的胸部產品為例,其具備的CT+DR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自然就有機會大放異彩,可以以CT+DR的產品模式完成頂級+基層醫院的全覆蓋。而大范圍的臨床可以成為積累數據和合理運用的載體,為生命健康和智慧城市發展做出正向反饋。

    從當下來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面臨著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加之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健康問題正在被越來越多人關注。為了提升國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6年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人民健康在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AI作為推動我國醫療體系產業升級的重要底層技術已成為行業共識,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AI深入醫院和臨床的更多場景,以及如何讓更多醫院、醫生和患者更低成本地享受AI帶來的價值。實現AI醫療的“上山下鄉”,是未來醫療新基建建設的關鍵,也是眾多AI醫療企業全新的努力方向。

    來源:深潛atom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