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一名上海援鄂醫療隊員的戰“疫”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記錄:“病房里來了一個新成員——機器人小白,醫護人員可遠程操控小白的行走路線,通過攝像頭查看病人情況,以及監護儀呼吸機的數據。”
實現遠程床邊查房、遠程疑難病例討論、遠程多學科會診——這款由上海健康醫學院參與研發的機器人“小白”在武漢抗疫中首戰告捷。
日前,上海首家“5G+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落戶上海健康醫學院。以“產、學、研、醫、用”融合為目標,未來,該實驗室將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醫工結合的方式培養新醫科人才,助力打造上海智慧醫療創新策源地。
“5G是手段,智慧醫療才是最終目的。”談及新落成的實驗室,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吳韜直言,在上海生活數字化轉型提速的大背景下,將人工智能技術與醫療場景更緊密地結合,智慧醫療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機遇,讓更多患者真正受益。
遠程醫療的前景,值得期待。搭建5G+智慧醫療服務平臺后,原有的跨區域遠程會診,將進一步擺脫現有技術在使用空間和部署時間上的限制。這也意味著,目前一些偏遠地區將有望享受同樣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近年來,國家始終在大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但對基層而言,優質醫療資源依然較為緊缺。據統計,目前我國執業醫師逾360萬人,按比例統計,城市每千人口衛生服務人員為11人,而農村地區僅為4人,城鄉之間差距不少。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持續下沉至邊遠地區,必須全面提升區域信息化能力,發揮遠程醫療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吳韜及其團隊的努力下,上海對口幫扶地區新疆喀什有了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起南疆首個醫聯體信息平臺,隨后又建起南疆首個醫聯體互聯網遠程醫學中心。以當地一名患者的會診場景為例,有了遠程醫學中心后,只要輸入患者的醫療卡號,身在上海的醫生即可實時查看患者在喀什醫聯體范圍內所有醫院的門急診住院醫療檔案。
“智慧醫療”最理想的場景是什么?結合“5G+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的頂層設計,上海健康醫學院給出最新的思考:通過現代科技賦能,實現“大健康”生態體系的最優化。未來,該實驗室將助力加快推進“5G+智慧醫療”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各大醫療機構和基層社區醫院落地、運用。
打造實驗室只是第一步,借助這個“培養皿”,培養具有醫工交叉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在上海健康醫學院,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正在生成。
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組建交叉學科創新團隊,將有望為促進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提供新的破題方案。其中,創新人才培養是關鍵所在。“醫工交叉行業需要原生的復合型人才,而非后天‘交叉’培養出的人才。”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學科規劃與大設施管理處副處長林靖生直言,只有依托跨學科平臺,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原生人才”,才能進一步彌合臨床問題與病人的需求,推動智慧醫療的下一步發展。
深挖“藏”在深處的轉化需求,培養醫工交叉人才,在吳韜看來,這是一所高校該做的事,也是未來醫療行業發展必須直面的“剛需”。上海健康醫學院目前擁有臨床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康復學院、醫學影像學院等二級學院,醫、工學科皆具,在培養多學科復合型人才方面優勢顯著。“依托5G+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我們計劃從部分本科專業開始試點,在選修課中加入相關課程,逐漸過渡至必修課,讓更多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相關知識,加快培養國內當前緊缺的新醫科人才。”吳韜說。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