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正式上線的“平安好醫生”APP,在上個月也加入了燒錢補貼大軍,推出了“免費問診、1元搶藥”等優惠活動。用戶除了可以免費與在線坐堂醫生進行交流外,每天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在該APP上,還可以參與每個整點和半點的1元搶藥活動,并享受免費送貨上門服務。據了解,平安好醫生此次投入了總價值3000萬元的藥品和2000萬元的物流費用來補貼用戶。(7月8日新華網)
這幾年,互聯網經濟競爭激烈,在旅游、電商、外賣、打車等領域,都先后出現過以發放補貼進行競爭的現象,其中,涉及資金量最大、影響面最廣的,要算打車軟件之間的燒錢大戰。商家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想借此來爭取用戶,為今后贏利創造條件。
只要無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構成壟斷,這樣的“大戰”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也促進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與發展,無可厚非。
出于同樣的原因,燒錢大戰延續到了互聯網醫療領域。在此之前,騰訊智慧醫療、阿里健康等都曾大量斥資補貼用戶。比如騰訊曾推出了“支付一分錢掛號”等措施,阿里健康把在打車領域的補貼政策,沿用到對APP購藥的補貼上。此次平安好醫生也是如此,以1元的超低價來賣藥,無非想擴大“平安好醫生”APP的影響力和使用率,力爭在互聯網醫療中搶占先機。
互聯網醫療是個充滿懸念、值得探索的領域,對創新應該鼓勵。此前,手機掛號和付費的推出,優化了看病流程、改善了就醫體驗;遠程會診、可穿戴醫療設備等,都是大膽探索的成果。用補貼來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本身也是一種積極嘗試。
然而,相比之下,醫療領域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其他領域,誰擁有了客戶,誰就擁有了市場優勢,用補貼來爭搶客戶,是很現實的做法。但醫療領域從來不缺“客戶”,缺的是優質而便捷的醫療服務,只要有過硬的醫療服務,不愁患者不蜂擁而至。若沒有像樣的醫療團隊,患者拿了1元的便宜藥后,再無光顧的理由。相反,醫療領域的燒錢大戰激發了需求,卻沒有增加供給,將使供需天平更加傾斜。而這種做法,不僅體現在燒錢大戰上,互聯網醫療領域傳出的“讓醫生失業”等聲音,更是本末倒置、錯誤理解醫療供需關系的體現。
可見,燒錢大戰蔓延到互聯網醫療領域,實際上是對醫療的特點缺乏了解。這種錯位,在實體醫療已有深刻的教訓,比如深圳市龍珠醫院一度被認為“醫改范本”,這個花費數億巨資建成的醫院如今空空蕩蕩,最核心的原因是醫療人才缺乏。一個地方巨大的看病需求得不到滿足,于是只顧著大興土木,等醫院建好了,才發現人才問題難以解決,看病仍要舍近求遠,這樣的現象已屢見不鮮。
當前,互聯網醫療方興未艾,在此開打“燒錢大戰”,顯然進錯了領域、補錯了對象,多半只會鎩羽而歸。只有憑借互聯網優勢,大幅增加醫療供給、優化現有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從而平衡好醫療供求關系、理順醫療秩序,互聯網醫療才會迎來發展機遇,釋放出巨大的潛力。(作者:羅志華醫生 來源:現代金報)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遠程會診、可穿戴設備、智慧醫療、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