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腫瘤大數據須著力打通“孤島”

    腫瘤大數據須著力打通“孤島”

    2018-06-13 資訊 Eli

    腫瘤大數據須著力打通“孤島”-智醫療網

    或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癌癥就等同于死亡。

    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就有7人被確診為癌癥。癌癥的發病與死亡人數逐年上升,不僅給患者、家庭帶來痛苦,還給社會造成沉重經濟負擔。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惡性腫瘤治愈率和五年生存率總體處于偏低水平。比如,美國癌癥患者五年生存率在60%至70%之間,我國僅為30%~40%。這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大部分癌癥患者在確診時已經處于中晚期,治療難度增加。

    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腫瘤的總體療效,成為政府、社會、公眾共同關心的話題。

    須建立腫瘤數據平臺

    “這就需要依靠海量腫瘤臨床數據。”5月24日,在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腫瘤專委會)第二屆學術會議上,腫瘤專委會副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惠周光表示,腫瘤臨床大數據能為癌癥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提供有力的證據與支持。

    所謂的腫瘤臨床數據,主要包括電子病歷、醫學影像、臨床檢驗等類型。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廣泛開展,我國各醫療機構已積累大量腫瘤臨床數據。

    但問題在于:一方面,我國惡性腫瘤篩查、臨床診療信息采集等規范化操作規程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各醫療單位之間的信息數據難以交換、共享和整合,也難以進行大規模、有代表性的腫瘤診斷、治療及預后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這種情況致使我國海量腫瘤臨床診治信息處于無序利用狀態,也限制了腫瘤診治經驗的積累、傳承與深度挖掘,直接影響了惡性腫瘤診治規范的制定和質量控制管理,妨礙政府決策部門制定腫瘤防治政策。”惠周光說。

    因此,建立一個腫瘤數據共享整合平臺,采集、存儲、分析各級醫院惡性腫瘤診療信息,促進跨領域、跨行業的數據融合及協同創新,為促進醫療產業轉型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已成為業內共識。

    須繼續優化推廣腫瘤大數據平臺

    鑒于此,腫瘤專委會于去年7月29日正式成立,并推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為主任委員。

    赫捷表示,國家級的腫瘤大數據平臺的建立,能夠填補以醫院為基礎的癌癥監查網絡的空白,建立我國癌癥信息大型數據庫,進行數據挖掘,并能基于癌癥監測網絡,收集各類癌癥患者發病、治療、隨診等信息,廣泛應用于科研、臨床、衛生行政管理等方面。

    自成立以來,腫瘤專委會先后開展了推動健康醫療腫瘤大數據領域學術交流、推進國家腫瘤大數據中心及腫瘤大數據平臺和全國腫瘤“一庫一網”建設、創建腫瘤大數據科研協作與數據共享環境、配合國家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腫瘤專科領域大數據及信息化建設以及加強與其他學會的協同連接等工作。

    據了解,目前國家癌癥中心已經完成與20家腫瘤醫院的硬件配置。同時,腫瘤專委會將在不斷完善數據采集、處理與分析工作流程的基礎上,對臨床大數據平臺、智能影像平臺、精準醫學平臺進行持續優化,并全面推廣三大平臺在30家省級腫瘤醫院和100家市級醫院的部署使用。

    須攻破數據“孤島”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學會會議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惡性腫瘤臨床大數據平臺及生物樣本庫建設研究”項目也同時啟動。該項目負責人惠周光表示,該項目將致力于建成國家級、標準化、可共享的腫瘤臨床大數據中心與協作網絡支撐平臺,實現多種類型數據的存儲、傳輸和共享。

    而反觀國外,早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就率先建立三大生物數據中心: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日本DNA 數據庫(DDBJ)、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

    那么,我國建立腫瘤臨床大數據和生物樣本庫對于癌癥防治,特別是對腫瘤患者將帶來哪些紅利?

    面對記者的提問,惠周光表示,該項目能夠精確定位腫瘤高危人群,優化腫瘤防控策略,同時,提高惡性腫瘤診斷準確率,減少不規范診療。

    而計算機輔助的腫瘤影像診斷平臺,預期將提高腫瘤影像診斷準確率,減少對假陽性患者不必要干預,

    “項目完成后,會降低惡性腫瘤總體死亡率,有效節約醫療資源。”惠周光直言,目前該項目面對的主要挑戰就是,攻克醫療大數據標準化采集和分析處理、大數據傳輸存儲安全性、影像大數據挖掘等重點問題。

    “相信未來,我國惡性腫瘤臨床數據不再是一個個‘信息孤島’,而是連接成為全國統一的信息共享的平臺。”惠周光期望。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