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互聯網醫療風口已來 這項能力決定能飛多高

    互聯網醫療風口已來 這項能力決定能飛多高

    2018-05-30 資訊 Eli

    互聯網醫療風口已來 這項能力決定能飛多高-智醫療網

    最近,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全科主任任曉榮有些忙碌。除坐診外,她還定向與左云縣人民醫院、陽高縣人民醫院、向陽里社區衛生服務站、魏都醫院、豐鎮市人民醫院、南郊區人民醫院開展了遠程門診。

      遠程會診大家想必不陌生,但遠程門診或許是“新鮮事物”。任曉榮介紹,遠程會診是針對疑難重癥,針對住院患者由上下級醫院之間發起的會診;而遠程門診則業務聚焦,主要針對老慢病,小專科,且患者可以參與到會診中來。

      任曉榮所在的大同三院,是大同市三省教學協作醫聯體的核心單位。以大同三院為資源依托,構建了包括輻射到周邊晉、冀、蒙三省30家基層醫院的跨區域多級醫療聯合體。據悉,大同三院擔負著遠程會診/門診、學科共建和基層醫生培訓等重要責任。截至今年5月,該醫聯體已面向晉冀蒙三省開展會診720次,并培訓超過4000位基層醫生。

      負責設計、搭建和運營該平臺的心醫國際表示,跨區域多級醫聯體最大的作用在于將優勢醫療資源合理分配,快速下沉到基層,解決了大醫院排隊看病難的問題,也方便了患者就近看病,省時省錢。通過遠程門診、基層培訓等手段,也有效提高了下級醫院的診療水平。

      今年4月底,國家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支持醫療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一系列遠程醫療服務。“《意見》要求依托實體醫院實現互聯網信息化,也正是心醫國際和全國各大醫院多年來協同努力的方向。”心醫國際CEO邰從越表示,“多年來,我們不斷聯結服務實體醫療機構,探索實踐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醫療模式,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推動分級診療落地。”

      記者注意到,通過提供互聯網信息化服務布局醫療聯合體,服務線下實體醫院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勢。除了多年深耕的心醫國際等一批醫療信息化企業外,微醫等此前純做線上服務的平臺開始逐步走向線下。2010年,微醫還只能提供掛號等一些診前服務。自2015年起,微醫加速布局實體醫院服務體系,先后幫助全國19家省市中心醫院落地了互聯網醫院,并協助100多家中心醫院搭建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簽約平臺。

      行業內多位大佬都認為,醫療供給能力是決定未來業務體量和成敗的關鍵。對此,心醫國際邰從越表示認同,他表示,我國每年門急診人次超過70億,接受診療的人數6.6億。現實情況是,全國1300家三甲醫院忙都忙不過來,而超過90萬家的基層醫療機構普遍被閑置。這種醫療供需失衡的現狀,“難以通過投資方式解決,重在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而在心醫國際和微醫之外,以5月初赴港上市的平安好醫生為代表,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走向另外一個方向:依托平臺級海量用戶規模,提供在線輕問診、掛號等診前服務,以及復診、購藥、慢病管理等診后服務。發展路徑雖然不同,但這兩種模式都先后獲得了市場認可。據悉,微醫于5月9日獲得友邦保險、新創建集團領投的5億美元融資,估值55億美元,成為全互聯網醫療科技領域名副其實的獨角獸。

      而深耕醫院互聯網信息化建設與服務達八年的心醫國際,到目前為止已成為服務全國5778家醫院和168個醫聯體的巨頭,也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路徑和盈利模式:以技術(遠程醫療平臺搭建)、學科(醫聯體、醫共體、跨區域多級醫聯體、垂直學科醫聯體)和運營三駕馬車拉動業務增長,通過提供有償運營服務盈利。“這就像鋪電網,插電器,收電費,是一種多方共贏并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邰從越表示。

      行業人士表示,無論是平安好醫生、微醫還是心醫國際,大家雖然模式不同,但上下融合、殊途同歸應該是大醫療健康行業未來的發展路徑。互聯網與醫療的結合,一方面在空中完成了基礎的咨詢掛號,讓百姓更加便利;另一方面,醫療服務本身不能在空中完成,互聯網的結合更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在不同醫院之間,在不同地區之間獲得更加合理的分配,讓醫療的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這才是分級診療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來源:騰訊網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