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標志物與癌癥發生到底有多大關聯?怎樣從CT、核磁共振檢查結果推斷愈后表現?……5月12日成立的“河南省醫院協會人工智能與臨床大數據管理分會”,將使這些變成現實。
河南省醫院協會人工智能與臨床大數據管理分會主任委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高劍波表示,“分會的成立有利于數據的統一管理,把臨床數據、過去的數字真正變成大數據。未來在流行病學方面、病因病理方面及影像學特征與病理學表現、腫瘤治療、愈后效果等,都靠大數據支撐。”
據悉,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去年門診量690萬, 52萬住院病人,30萬臺手術,他們會把住院病人、病例分門別類總結出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包括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等,大量降低或者淡化、減少患者單純和醫生之間的交互行為。不僅是病例數據,還包括基因數據,甚至90%以上圖像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都能夠有效挖掘其中有價值的信息,找到最佳治療方案、提高醫生工作效率和診療質量,也可為患者提供精準和個性化治療,分析基因突變,預測和預防疾病。
高劍波說,比如胃癌,根據病人住址、家庭生活方式及個人生活史、現病史,通過大數據發現哪個地區發病率最高,總結出發病率高的原因。影像學方面,胃癌集中標志物,比如癌胚抗原、CA19-9、CA72-4等,與胃癌發生到底有多大關系?根據化驗單推算出病人有沒有消化道疾病或其他腫瘤。通過影像表現和病理結合,看到高分化、中分化或者低分化,推斷病理變化及愈后改變,指導臨床治療,考慮手術治療、化療還是發射治療及其它治療模式。
高劍波還說,病人將來能生存多長時間,都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