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前,甘肅武威43歲的魯寶山(化名)被確診胃癌晚期,手術后定期化療,似乎一切都在變好。4月24日,在家休養的他突然意識不清,牙關緊閉且抽搐不停,家人緊急把他送到了甘肅省武威市腫瘤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急會診搶救后,懷疑是胃癌腦轉移引起的癲癇,但因患者病情復雜無法確診。
5月4日,中國抗癲癇協會腦電圖與神經電生理分會20余名專家參觀烏鎮互聯網醫院,探討癲癇病的互聯網遠程管理。當日,在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上,魯寶山趕上了中國頂級神經學科專家們的遠程會診機會。通過共享魯寶山在當地醫院的電子病歷、腦電圖等影像資料,并就患者病情向其主治醫師趙曉燕做了詳細詢問,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會診討論和影像資料比對,上海華山醫院朱國行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金麗日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劉曉燕教授等神經科專家判斷其是急性誘發性癲癇發作,指出目前細菌性腦膜炎無數據支持,建議當地主治醫生關注患者血壓及化療藥影響,并給出了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人類已進入腦病頻發高發的時代。目前,腦病患者已占人類疾病總數的30%以上,致殘致死率高達78.6%,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和頭號公敵。我國有近1000萬癲癇患者,其中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同時每年還有40萬的新增患者。由于人們對癲癇缺乏正確的認知,醫療資源的匱乏和分布不均,中國有40.6%的患者沒有經過治療,35.4%的患者治療不規范,這種情況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尤為突出。
“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核心業務就是醫患間的在線復診與醫醫間的遠程會診。”烏鎮互聯網醫院院長張群華介紹,“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的遠程診療平臺,不管是偏遠山區還是發達城市的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大醫院大專家的優質醫療服務,讓優質醫療資源普惠更多群眾。”
在隨后召開的交流座談會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的癲癇專家們深入探討了如何用“互聯網+醫療”的模式為全國近千萬癲癇患者提供專業、規范的遠程健康管理服務模式。“互聯網發揮的是‘中樞神經’的作用,把腦電圖、核磁共振等查體影像做規范,我們可以通過遠程會診平臺協助當地醫院醫生做解讀指導,病人就不用跑遠路了。”剛剛結束跨越千里遠程會診的劉曉燕教授感觸頗深。
據了解,基于由遠程診療、遠程會診、遠程轉診等八大子系統構成的遠程診療和醫生協作平臺,烏鎮互聯網醫院目前已連接了全國2700多家醫院、7400多組專家團隊和22萬名醫生,并建立了12個專病專科遠程會診中心,包括廖萬清院士帶隊的皮膚科遠程會診中心、夏照帆院士帶隊的創傷遠程會診中心、戴尅戎院士帶隊的骨科中心、彭淑牖教授和倪泉興教授帶隊的胰腺中心等。截至2017年11月,烏鎮互聯網醫院日接診量已超過6萬人次,成為全國領先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