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劉謙:接連上頭條 互聯網醫療春天來了嗎?

    劉謙:接連上頭條 互聯網醫療春天來了嗎?

    2018-05-04 觀點 Eli

    劉謙:接連上頭條 互聯網醫療春天來了嗎?-智醫療網

    沉寂了兩年的互聯網醫療終于接連上了中國的頭條,先是4月1日總理在上海海華山醫院盛贊互聯網遠程醫療,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意見”,然后16日國新辦公開介紹“發展意見”精神,26日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互聯網+醫療健康“實施計劃。一系列的安排如此緊密,這可不是一般般的重視。

    為什么國務院和成立一個月的衛健委如此重視“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療不是一直被很多人鄙視,認為不靠譜,不符合醫學需求,沒有發展前途嗎?

    作為一個研究互聯網醫療三年多的老人,我親身經歷了它從狂熱到冷清再到今天的咸魚翻身,整個發展過程看著很戲劇化,但其實背后的邏輯其實一直很清晰。

    2014年互聯網醫療火起來,一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二是因為電商社交創業項目退出后大量風投資金和創業者推動,當時醫療是互聯網極少數尚未染指又充滿巨大想像力的市場。在創業者和投資人眼里,醫療痛點真是漫山遍野,掛號,問診,隨訪,醫患,慢病和大健康,看起來都是金娃娃。

    沖動的創業者和保守的醫療人形成了觀念沖突,還記得2015年底我主持那場“互相打斷18次的對話”時,大院長跟創業者談互聯網醫療完全是兩個頻道,互不了解也沒有合作欲望。

    院長們質疑的是網絡醫療合法性和安全性,用線下醫院也根本做不到的“絕對安全”來設標準。醫學院課本上或衛計委文件里都沒提過的東西,你不能指望醫院首先擁護,更別說還有人叫囂“互聯網要讓醫院關門醫生下崗”。

    當然醫療還是公立醫院的天下,創業者們自嗨完“顛覆醫療”之后,院長們一命令就禁了醫生“私下用APP加號”。

    2016年的互聯網醫療滿目蕭條,醫患用戶不增長,用戶來了也不活躍。看不到商業模式,還有錢的裁員,沒錢的關門,投資人紛紛表態“我不投互聯網醫療的”。

    這期間衛計委基本只是旁觀互聯網醫療,除了偶爾喊一聲“網上禁止醫療行為,只能做健康咨詢”以外。就在2017年5月,還特別發文嚴管“互聯網診療”, 銀川互聯網醫院只高調了一周就沒聲了。年底食藥總局又試圖發布空前嚴格的“醫藥電商管理辦法”,一下子互聯網醫療項目又少了1/3.

    老實說,很多實踐者對互聯網醫療突然咸魚翻身還有點不適應,包括我這個三年來一直鼓吹互聯網醫療的作家。

    其實互聯網醫療的價值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前期講故事太狠吊高了大家的胃口,而體制內的人不是因為看不懂就唱衰,比如寫《論春雨醫生的倒掉》文章的某醫院醫生;就是因為怕動了自身利益而抵制,比如那些反對互聯網醫療的公立醫院。

    我們長期鼓吹互聯網醫療的價值和必要性,就是基于中國的國情和醫療發展的趨勢。人口老齡化和慢病普遍化帶來的醫療負擔,是全世界共同的難題,在“未富先老”且醫療資源極不均衡的中國尤其嚴峻。

    傳統體制和公立醫院攤大餅的發展已經證明是效率不佳,無法承受14億人的醫療需求,互聯網+可以說是醫療無法回避的選擇,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核心手段之一。

    • 醫保基金有巨大支付壓力,迫切需要低成本可接受的醫療服務新渠道,必然是部分線下服務轉移到線上;
    • 醫聯體,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等醫改核心板塊落地,離不開互聯網的連接和數據共享;
    • 慢病管控是生命健康和醫保控費的關鍵,慢病管控只有依托互聯網平臺才能實現
    • 人工智能,區塊鏈和遠程醫療等新技術應用,互聯網也是它們的底層平臺;
    • 其它方面如公共衛生,醫療信息化,醫學科普,醫保結算和醫藥分開,無一不需要互聯網。

    中國有世界最好的互聯網使用基礎和意識,互聯網+在所有行業都高度滲透,包括金融和教育等對安全敏感或者公益性的行業。互聯網醫療所謂的一些風險,也完全是可以控制的技術問題,我們更缺乏的是對醫療本質問題的認識和長遠的發展眼光!

    現在得到國務院和新衛健委高度認可,必然對醫療產業和互聯網醫療創投都有深遠影響。

    衛健委在網絡問診,互聯網醫院,電子處方,慢病隨訪和藥品配送上更寬松務實的態度,也會打破政策束縛,釋放很多之前沒有的商業機會,同時加快電子病歷,數據共享和遠程醫療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公立醫院將大改之前保守態度,積極擁抱參與互聯網醫療。群眾也會加快了解和適應互聯網醫療,培養付費使用的習慣。

    既然是醫療,就不可能靠講故事來大躍進。政府的政策雖好,離具體落地還有距離。醫院,醫生和患者的行為還需要長時間養成,互聯網醫療的大規模盈利還需要醫保支付,商保發展和醫生多點執業的具體政策支持。醫療數據的開放和利用也是發展的必需。

    這一輪的互聯網醫療機會可能不是小公司的菜,互聯網+醫療需要的數據和服務的聯通,在實際應用場景的落地,都需要很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對醫療醫藥傳統業務布局。因此有創新能力的醫院或者醫療企業,或者有落地能力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可能獲益更大。BAT等老牌互聯網巨頭也會是重要玩家,但不太會重現它們在互聯網領域壟斷性的結局。

    我們期盼已久的互聯網醫療春天終于來了,能創造價值的業務無論被誤解多久還是會閃亮的。政策利好只是行業發展得必要條件,互聯網醫療能不能實現自身價值還有很長得路要走。好在唱衰的人少了,同行的人越聚越多。

    本文作者:劉謙(醫藥作家)

    來源:E藥經理人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