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估值數十億、中國目前最大的遠程醫療聯合體公司遠程視界,近半年來資金鏈問題頻現,這是公司的經營問題,還是遠程醫療行業的普遍問題?
遠程醫療“獨角獸”遠程視界最近連續遭遇考驗。
“去年12月就搬到豐臺區了,原來這里是婦科、腫瘤業務,現在退租了。”4月2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按照北京遠程視界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遠程視界”)的工商注冊地址找到海淀區某大廈,一位遠程視界前員工張軍告知記者,他們已經搬走。
接替遠程視界續租的是個能源公司,正在裝修。張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于年初離職,前幾日才收到1月份的工資,而在豐臺總部,經常有經銷商(代理商)要求退款的事情發生。
遠程視界成立于2012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遠程醫療聯合體O2O平臺,下設十三家子公司及一家專業眼科醫院,目前運營七大專科遠程醫療項目,擁有專業管理人員、醫院經營及運營人員2500多人,全國區域醫療專家3000多人。
但企查查數據顯示,遠程視界自身存在24個風險,關聯風險達到50個,法院將其列為失信被執行企業,有7次因勞務合同糾紛案由被起訴,2次因金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由被起訴。
據某三甲醫院科室主任劉準介紹,遠程視界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出現資金問題,后續尋找外部投資也不順利。“他們的模式很大一部分是墊資給醫院,資金來自合作的經銷商,醫院方面回款不及時甚至出問題,便出現經銷商討要資金的事情。”
某互聯網醫療企業董事長賀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遠程醫療是國家大力支持的,最終肯定有企業會跑出來,但要經得起時間考驗,不能靠燒錢、速戰速決的方式。“現在市場發展緩慢,導致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相對快餐、打車行業,醫療是低頻需求,市場需要慢慢培養,也需要醫療資源再分配來保障,在醫院方面則需要理清利益關系,以及患者是否接受這種模式。”
截至目前,多家資本與遠程視界接觸,但大都尚未達成合作意向。曾經盡調過遠程視界但最終未投資的醫療投資人董向來表示,遠程視界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需要探討。他們需要大量資本支撐。
糾紛疑云
談起遠程視界,張軍有些惋惜。“我來的時候,看公司規模挺大的,4000多人,前景規劃也不錯,但沒想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工資就沒準時發過,后來是拖著幾個月沒發,陸續有很多員工離職,我前幾天才拿到1月份工資,但說好的獎金、績效就別提了。”
張軍說,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就有代理商要求退款,還有的直接找到北京總公司,但遠程視界一時無法退款。
曾看好遠程視界商業模式的代理商李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去年6月份與遠程視界簽合同并付款后發現,他們無法與醫院正常合作,因此,8月份時我要求退款,當時他們承諾2個月后退款,但到現在還沒有拿到。”
李鐵解釋,遠程視界搭建了一個平臺,實施區域代理模式。“他們有北京大醫院的專家資源,也有基金支持,在腫瘤、婦科、眼科、中醫科等多個科室采取遠程醫療合作模式,利益收益方涉及四方:醫院、醫療器械提供商、遠程視界、專家,我們代理商與遠程視界平分收益。”
但具體如何分配,李鐵說,由于合作不成功,沒能真正參與分成。“并且當時遠程視界承諾給醫院基金款,如做一個白內障手術給醫院補助1000元,但現在也欠著。”
從企查查信息看,目前遠程視界不僅面臨經銷商追討退款問題,還有一些勞務合同、金融租賃合同糾紛案訴訟案,當前已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企業。其中,近半年遠程視界及相關醫院因賬款問題被2016年1月19日掛牌新三板的浙江康安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10次。
對于遠程視界面臨的經銷商退款及相關糾紛事宜,3月27日,遠程視界發表聲明稱:“今年是我公司轉型升級開局之年,新模式新舉措已初具成效,轉型升級、二次創業的蛻變需經歷陣痛期,一些競爭對手將我公司與代理商、醫院及其他合作伙伴正常商業糾紛‘污名化’、‘標簽化’,嚴重侵害我公司的信譽、聲譽。”
上述聲明還指出,遠程視界以“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為使命,圍繞遠程醫療、健康管理、互助保險三大戰略,整合全國上、中、下游專科醫療資源,構建國家、省級、市級三級遠程專科會診中心醫聯體,以及縣、鄉、村三級專病防治健康管理初級衛生保健網絡醫共體,打造上下聯動的基層醫療聯合體。
遠程視界表示,其在全國縣市級公立二甲以上醫院建立遠程會診中心及會診基地、合作醫聯體醫院2000家,合作社區、醫療中心、衛生院、村衛生室30000家,藥店接診點10000家。全國5000名區域醫療專家,10萬名上線合作醫生。2017年完成上傳閱片會診量20萬例,手術10萬例,基層醫生培訓10萬人次,發展HMO健康管理保險會員100萬人,上繳國家稅收6億元。
模式之惑
遠程視界董事長韓春善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盈利模式上,遠程視界會有遠程醫療第三方運營收入。從2014年開始,遠程視界又以設備租賃的方式,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手術顯微鏡、超聲乳化儀、眼底激光設備等專業眼科設備。除此之外,遠程視界還有來自招商加盟、會員制健康管理、電商、互助保險等方面的營收。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有代理商表示,“醫院不買賬”成為其商業模式落地的最大阻礙。
曾經對遠程視界盡調的董向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遠程視界的模式實際就是賣設備。“商業模式有問題。”
董向來介紹,遠程視界與融資公司合作,由融資租賃公司購買設備讓醫院使用,醫院賺錢后,與醫院分賬,一旦醫院科室沒有利潤,這種模式就無法維持下去。“通過融資租賃公司賣設備,賺差價。
據了解,從2017年上半年開始,遠程視界頻繁在資本市場尋求收購:4月,上市公司中珠醫療公告稱,擬受讓該公司100%股權,但在7月22日即告終止;8月1日,銀河生物公告正擬收購該公司股權,隨后交付了3億元收購定金,但不久前又告暫停。
銀河生物董秘辦一位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收購仍在進行中,對方應收賬款所占額度“太多”,目前正在優化調整業務板塊。“調整后,規避了風險,我們會根據相關結果進行審計評估,商討協議條款,如果最后未達成合作,3億元定金肯定要退的。”
上述三甲醫院主任劉準認為,遠程視界發展模式過于激進,尤其是在2017年,“攤子鋪得太大,金融墊付資金太多。”
同時,劉準還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轉發了一份原四川省衛計委“關于排查醫療機構與北京遠程公司開展項目合作情況的函”。其中提到:“近期,部分醫療機構向我委反映,其與北京遠程公司合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據了解,該項目在我省涉及機構較多,金額較大”,并要求書面報至原四川省衛計委醫政醫管處。
進入陣痛期?
對于自身發展問題,遠程視界也有察覺,此前在公司年初的年會上,韓春善用“有成長,也有陣痛”來形容過去一年的發展;而對公司2018年收入計劃,他又著重點出“回款”二字。
而在董向來看來,如果遠程視界有足夠多的資本和時間來支持,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國家一直鼓勵遠程醫療發展,據行業媒體統計,從1997年至2017年,關于遠程醫療的相關政策有近1500條。如2012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出要發展面向農村基層及邊遠地區的遠程診療系統;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印發《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鼓勵遠程醫療發展。
但在實際操作中,遠程醫療并不是一帆風順,行業充滿各種困惑。
2017年9月2日,在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辦的第21期衛生政策上海圓桌會議上,福州總醫院信息化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金雄認為,遠程醫療在起步階段有一定希望,但如今路越走越窄。“國內遠程醫療2016年一年完成了8400例,一天不到40例,都不夠一個普通醫生半天的門診量。”
一位來自云南縣城醫院院長在上述會議上也提出了對遠程醫療的困惑,“我們目前做了十多個科室之間的遠程會診。但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遠程會診作為一項服務,如何收費?如果長期作為公益項目,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技術問題,如信息化、平臺共享等,如何通過這些技術進一步提高遠程教學、查房的益處,解決疑難雜癥,都有待進一步探索。”
遠程醫療軟件公司Reach Health對411名醫療行業行政人員、醫生、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缺乏相應的遠程醫療評價法案,是推行遠程醫療項目的重要障礙,還包括醫保報銷、醫生補償金不足、無法確定投資回報率、潛在的監管等多個挑戰。
賀斌說,某省曾經希望他們去做遠程醫療,但后來他們拒絕了。“我們看了一個B2B模式的遠程會診,每月的交易量很少,肯定要賠錢。”
尚需時日
2002年成立的美國第一家遠程醫療企業Teladoc,雖然于2015年在紐交所上市,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Teladoc不久前發布的年報顯示,2017財年中,Teladoc收入實現強勁增長,全年收入2.33億美元,同比上一財年大幅增長了89%;但其凈虧損也逐年擴大,達到1.068億美元,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虧損0.704億美元;去年同期凈虧損及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虧損分別是0.742億美元、0.628億美元。
不過,Teladoc雖然處于虧損狀態,但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與沉淀,其模式得到了市場認可。
2005年,時任CEOMichael Gorton推出了“TelaDoc醫療服務”,病患可以撥打電話“1-800”接入這個遠程電話咨詢項目向醫生求助,醫生會在3小時內來電反饋,當時反饋的平均時間為30~40分鐘,每次35美元的電話問診費用。除了遠程給予就診意見,醫生有時還會直接開藥。Telacdoc會跟據病人的要求,給相應藥房致電直接下處方。
在這種模式積累下,2007年底Teladoc擁有100萬會員,并開始成為大型企業供應商,為其雇員服務;2008年開始獲得天使輪投資,隨后又獲得其他資本投資。
上市時Teladoc已經擁有超過1100個董事會認證的醫師和健康保健專家,為用戶隨時隨地通過電話、互聯網、視頻和移動設備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目前Teladoc已經有10000家以上的企業客戶,其中包括了300家以上的財富1000強企業。
在賀斌看來,市場積累、經營模式對于遠程醫療來說尤為重要,需要等待市場每個交易元素的成熟,包括市場、患者、醫院、政府都接受,這樣交易量才能上去,企業運營成本才能得以支撐。
“現在的情況是,患者不了解這種看病模式,也不信任,這種模式無法解決看病中的很多問題。再者,目前大部分遠程看病,醫保支付問題、拿藥問題、檢驗中心、影像中心,都不能很好解決。”賀斌指出,在美國,相關問題已經有了較好的解決方式,所以Telacdoc才能在十幾年發展中不斷壯大。
不過賀斌堅信,遠程醫療有需求,國家鼓勵發展,未來肯定會有企業經受住時間與市場考驗跑出來,但不能靠燒錢模式、速戰速決的思路。“遠程視界本來應該靠其商業模式賺錢,只是模式沒建立起來,想靠捆綁代理商長期利益分成,由于資金鏈出問題,導致矛盾激化。”
“發展遠程醫療是大勢所趨,未來這個領域會有真正的獨角獸,但遠程醫療市場不同于快餐、打車行業,醫療是個低頻次的行業,需要慢慢培養。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賀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賀斌、董向來、張軍、劉準、李鐵等均為化名)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