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意在通過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實現分級診療、轉變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關鍵。但在推行過程中,基層卻出現了“接不住”的窘境——出現了“一人簽約近千名社區住戶,簽完之后再無聯系”等情況。“互聯網+醫療”,究竟能否推動醫患供求匹配?記者在有問APP平臺上精準采訪到了相關領域專家,專家們對該問題進行了一場深入解讀。
符合中國國情的“家庭醫生”該如何定義?據婦產科碩士、六知健康CEO李紅巖分析,符合現階段家庭醫生的定位,應該是鏈接醫院和患者之間的橋梁,可以逐漸讓個人的健康醫療服務變成一個連續的過程,患者可以在醫院獲得醫療健康服務,離開醫院后還可以在家庭醫生這邊繼續獲得健康服務,填補患者在去醫院之前和離開醫院之后的空白。
在李紅巖看來,互聯網本身就只是一個工具,方便我們更加直接地觸達用戶群體,同時還可以進行篩選。對于醫生群體來講,因為有互聯網的工具,可以降低很多時間和物質成本,很多醫生都成為了“共享醫生”去完成一些在網絡上就可以完成的醫療健康服務。互聯網醫療并不能取代實體醫院,而是成為實體醫療的必要補充,去完成一些實體醫療做起來費勁的事。
對于大眾普遍關注的“互聯網+醫療”在大數據方面的安全問題,浙江衛視主任記者、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表示,以現行政府主導的公民健康檔案信息系統為基礎,通過建立標準或者是立法,強制所有健康醫療機構將數據上傳國家公民健康基礎數據庫,經過法定授權并接受嚴格監管。
據專家分析,“家庭醫生”應具備如下的內涵:第一,家庭醫生所面對的衛生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其專業知識更為全面;第二,家庭醫生需要通過首診、轉診來促進就醫分流,實現“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第三,家庭醫生需要通過網絡化管理適應現代醫療服務需求,促進醫療健康服務的及時和精準;第四,家庭醫生還需要坐診基層、落實簽約來體現其身份和服務界限;第五,家庭醫生應該充分發揮家庭醫生樞紐作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家庭醫生在服務項目方面,又需要提供哪些獨特或個性化服務?夏學民表示:家庭醫生優先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性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與居民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
其實大眾更為關心的是,目前的情況是醫不離藥,互聯網+醫療緩解就醫需求的同時,是否會泄露公民個人健康信息?夏學民表示:“醫生不得違法向第三方透露病人的病情,藥店不得違法向第三方透露病人吃什么藥,這是保護公民隱私的基本準則。應該實行差別化費率動態調整體系,有信用的、美譽度高的,醫保資金優先使用。違規違法、社會聲譽差的,提高醫保資金使用門檻,甚至取消醫保資格。”
目前互聯網大有作為,共享經濟時代,手機app健康管家,內置家庭醫生。從營養分析、體質監測、運動指導、養生旅游管理,到疾病預防……互聯網甚至未來可以顛覆醫療行業,是一種趨勢。家庭醫生在我國的屬性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區別,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我國的家庭醫生制度還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未來發展仍有巨大潛力。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