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張萬能剛剛從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做完一場關于“互聯網+醫療”的主題分享。從“互聯網+醫療”到智能醫療,概念翻轉地很快,做事的人核心卻是不變的,“10000多家醫院,8000多萬用戶,能為他們做一些事情,讓看病又快又暖。”張萬能說。
“從患者角度看,除了要治好病,在過程中不僅要能做出最佳選擇,能省下錢,省下時間也同樣重要。張萬能解釋“又快又暖”的定義,“看病難的根本在于資源負載的不平衡,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走在了前面”,2013年,張萬能建起“健康之路”信息平臺,提供全國1000多家三甲醫院,100萬合作醫生的網上掛號、在線咨詢、公立醫院體檢預約服務。
“有很多疑難病患者是跨地區看病的,需要全國范圍的掛號、導診、陪診平臺,”張萬能說,互聯網平臺上“分級診療”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在湖北宜昌、福建廈門、江西上饒等地,互聯網上的醫改漸漸被政府接受,健康之路也被政府指定為技術支持企業。
區域的擴展落地,使得互聯網+醫療得以有了從平面到立體的發展機遇。“建立一個囊括健康服務、醫療服務和保險服務三大板塊的立體化的醫療生態體系。”張萬能說,互聯網+醫療是社會力量對實體醫院的一個補充,通過建立連接,充分調動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效率,打破現有醫療體系的行政邊界,實現醫療資源的再分配。
因此,健康之路可以針對不同地區衛計委的具體要求,適應當地實情或個人特征建立一個完整的醫療系統或個人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提高效率,降低信息不對稱,立足對線下資源的建立和環境的維護,持續提供創新,能把醫療服務、健康服務、保險服務進行整合優化,也能把新技術的便利和醫療改革的紅利帶給民眾。”張萬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