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醫院》雜志
一、大醫附二院醫聯體運行現狀
本文基于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通過遠程會診、資源共享、綠色通道3個方面,對醫聯體“雙向轉診”運行現狀進行分析,有利于發現醫聯體“雙向轉診”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暢通路徑,實現危重患者安全、快捷轉送。
1、遠程會診
遠程會診是推動分級診療的一種新的探索,讓大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能夠覆蓋到鄉鎮和社區,緩解基層醫院醫療設備缺失、醫療技術水平不足等問題,帶動基層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基于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目前大醫附二院已與大連周邊地區,尤其是周邊的偏遠地區建立了70所遠程心電中心,以大醫附二院為中心,為遠程心電中心發來的心電圖做遠程心電診斷,同時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診斷如影像診斷、遠程病理診斷等,這種合作在某種程度上真正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2、資源共享
醫聯體成立之初即建立了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基于區域協同急救平臺實現專家、人才互動,檢查、檢驗互認,設施、資源共享。醫聯體內核心醫院與緊密型成員單位建立醫師多點執業關系,2016年大醫附二院派遣100余名副教授以上專家,定期到聯盟醫院出診300余次、完成手術100余次,有效推動了醫聯體內部高水平專家資源的流轉,從而提高了整個醫聯體的醫療服務水平。同時,醫聯體內還建立了患者電子健康檔案,如果患者在醫聯體內任何一所醫院就診過,醫生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查到該患者的相關記錄,包括入院出院時間、入院時的診斷、檢查和化驗結果、會診情況、治療記錄等,避免重復檢查,使醫生對轉診患者健康狀況有了更加全面和細致的了解,便于轉診患者轉診后直接進入治療階段。
3、綠色通道
醫聯體內急危重患者由下級醫療機構轉入上級醫療機構時,急診醫生通過移動APP進入遠程急救監護系統。通過該系統,實時測量患者血壓、心電、脈搏、血氧、血糖等,患者的信息參數數據直接傳輸到云平臺。根據患者實時監測相關檢查數據分析結果、得出診斷,同時遠程指導120醫生對患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通過云存儲調取患者的健康檔案,為初步診斷提供依據。通過救護車內GPS定位系統,清楚了解救護車的行使路線,確定方位,救護車內視頻監護系統可以直視患者情況,對患者病情全程監測。根據初步診斷,通知導管室、手術室、專科醫生以及影像等臨床技能科室做好相關搶救準備,為搶救贏得時間。患者轉診到達急診室后,立即進入“SOS”綠色通道,專科醫生和急診醫生快速評估病情,對患者影像、檢驗等迅速檢查、判斷結果,從臨床技能室直送手術室、導管室、重癥監護病房或專科病房。運行以來,綠色通道為醫聯體“雙向轉診”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費用,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在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醫聯體內“雙向轉診”的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對分級診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分級診療目標的實現。
1、醫聯體內信息化系統標準不統一
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需要整合醫聯體內醫療成員單位的信息系統,以實現互通互聯和信息共享。鑒于醫聯體內上下級醫院的相對獨立性,其醫院信息系統均根據各自需求進行研發和購置,系統供應商參差不齊,系統的標準、規范、流程不統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息系統功能的發揮。醫聯體的發展需要建立高度關聯、信息共享機制,而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通過標準化改造和升級完善,在遠程會診、急診急救、綠色通道等方面實現對接,基本能夠滿足醫療體內急危重患者“雙向轉診”的需要,但是還沒有真正實現多時間、多人群、多維度的精準對接和共享。
2、基層醫院醫療資源利用率不高
“轉診會不會耽誤病情”“從大醫院轉診到基層醫院病情突變怎么辦”“社區醫院醫療技術行不行,會不會誤診”等,是一些患者的真實想法和擔心的主要問題。對患者而言,不論病情輕重與否,總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所以會優先選擇有專家和專業設備的大型醫院,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大量地消耗了醫療資源。而基層衛生機構在人民群眾中缺乏信任,無法將自己的作用發揮出來。以綠色通道為例,通過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醫聯體內“雙向轉診”的對象主要是急危重診患者。其實,綠色通道不應只局限于急診急救,還應針對大量的非急診患者。可以想象,如果在上下轉診醫院間沒有便捷的就醫流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社區首診的積極性。與其說是技術層面的改進,更可以認為是一種機制設計,可以改變患者的就醫意向。
3、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
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如果僅僅是上級醫療機構對下級醫療機構醫療技術上的單向輸注,那么這種合作方式是不可能長久的。下級醫療機構必須同時為上級醫療機構提供某種利益上的補償,這種補償通常是指疑難危重患者的轉診。以獲取更多轉診病例為利益補償機制顯然與國家分級診療的政策背道而馳。“雙向轉診”的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的運行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措施和可操作性的獎懲方案,需要在遠程會診、急診急救、綠色通道、醫保結算等方面設計更加有效的機制,并將其納入醫聯體綜合考評體系,促進分級診療醫療資源縱向整合的主動性。
三、路徑分析
1、完善醫聯體內信息化系統標準
加強規劃設計,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對醫聯體的支撐作用,結合建立省、市、縣三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統籌推進醫聯體相關醫院管理、醫療服務等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信息共享,實現醫聯體內診療信息互聯互通。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標準規范,整合區域資源,暢通綠色通道,強化應用管理,提升醫聯體內急診急救水平與能力。
2、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患者信任度
充分發揮三級公立醫院牽頭引領作用,針對區域內疾病譜和重點疾病診療需求,派出醫務人員通過專科共建、臨床帶教、業務指導、教學查房、科研和項目協作等多種方式,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下沉基層[5]。利用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通過移動醫療APP,發揮遠程醫療的作用,提供貼近基層的醫療資源和急診急救的綠色通道,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居民健康“守門人”能力,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
3、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激勵約束機制是醫聯體體內“雙向轉診”支撐平臺運行的內生動力,讓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與醫聯體內醫療機構效益掛鉤是促進分級診療的重要措施。大醫附二院醫聯體基于統籌協調、權責明晰、便捷迅速、提高效率、循序漸進的原則,建立并完善醫聯體內“雙向轉診”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的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同時將急危重患者轉診、綠色通道開啟情況,以及三級醫院醫療資源下沉情況、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作情況和基層診療量占比、雙向轉診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標納入考核系統,有效推動分級診療。
總之,基于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的醫聯體內“雙向轉診”,將區域醫療資源充分整合起來,納入統一的設計、規范、管理,突破了過去只由一所醫院單打獨斗的急救模式,提高了區域急診急救能力和效率,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目前,仍需要針對云平臺條件下的醫聯體內責任利益共擔、區域醫療資源有效共享、綠色通道進一步完善暢通等問題,開展深入探討和研究。
原標題:基于區域協同急救云平臺的醫療聯合體“雙向轉診”路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