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內分泌、腎臟、骨骼、神經等疾病,是《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中對“慢病”的范疇界定。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日前公開發言,當前我國已有2.6億慢病患者。
面對慢性疾病的高發局面,醫療大數據或可成為撬動慢病防控與管理的一味有效“藥方”。
整合難題待解
2015年6月,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顯示,慢病占中國居民死亡成因的86.6%,而慢病導致的醫療支出占2014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的70%,高達7060億元。
數據清晰描繪了慢病管理龐大的市場需求,一片“藍海”亟待挖掘。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慢病管理市場正涌入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然而,外熱內冷是慢病管理市場的鮮明特點。雖坐擁數億精準用戶,慢病管理市場卻難以有效地快速切入。
之所以難以切入,數據整合問題是其中一大痛點。由于慢病患者的相關數據分散在不同的系統中,就像一座座信息孤島,難以真正發揮其臨床和科研價值。
以腦卒中(俗稱“中風”)為例。援引《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我國現有腦卒中患者1300萬人,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約占80%,死亡率在10年內已上升 28.8%。提升腦卒中診治水平的相關研究十分迫切。但數據缺失、數據采集不完整等問題,阻礙了高水平臨床研究的發展。對此,國家衛計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下稱腦防委)秘書長劉建民認為,應構建政府主導的區域卒中網絡,創建智能互聯病例數據庫,實現卒中患者全流程智能化監管。
數據平臺制勝
作為首批通過腦防委“高級卒中中心”認證的15家醫院之一,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下稱長海醫院)正與飛利浦合作,共同開發急性腦卒中專病數據庫。
針對數據整合難題,長海醫院聯手飛利浦,創新性地開發了急性卒中DTN時間分析系統和急性卒中專病數據庫,并進一步運用云平臺技術,將其建設成為支持科研和管理的多中心云平臺急性卒中專病數據平臺。
該數據庫以長海醫院卒中中心及國內其他優秀卒中中心的流程和數據為基礎,根據腦防委和省級衛計委腦卒中數據直報的要求,定義了多達近千個數據字段,涵蓋靜脈溶栓、血管內治療等全方位信息。這一系統和數據庫的建立,不僅能有效解決數據采集的質量問題,還將充分改善數據的有效利用問題。
不容忽視的是,信息“孤島”的突圍不止限于院內,更應注重院前預防和院后管理環節。以院后管理為例,由于慢病管理是“逆人性”的,要求患者改變飲食習慣、作息習慣等,更需要數據指導和管理干預。
全程關護法則
今年上半年,“飛利浦中國健康觀”發布,這是一項基于來自19個國家的3.3萬名參與者的數據研究。
該項研究發現,大部分國家尚未準備好應對老齡化問題,以及慢病患者日益年輕化的困擾。“這些趨勢導致醫療成本變得難以控制。”HIMSS國際個人互聯健康聯盟執行副主席及“飛利浦中國健康觀”咨詢小組成員Patricia Mechael表示,“如果從應對型醫護思維轉變為預防型醫護思維,至少可以使前驅糖尿患者避免成為糖尿病患者,這將造福個人、家庭和健康醫療體系。”
同時,針對院后管理難題,飛利浦也正在國內進行有益探索。2017年9月4日,飛利浦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正式簽署臨床合作協議,擬通過雙方合作研發的“心腦血管家庭關護和康復計劃”,互聯家庭、護理機構和醫院的信息系統,跟蹤患者術后康復,提高其康復管理能力。談及合作初衷,飛利浦大中華區戰略和新業務發展、人口健康管理總經理梁建球說:“我們希望通過此計劃,使患者能更清楚自身的健康情況,更有能力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并獲得相應的管理方案,這對患者的健康保持十分有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李建平對于合作效果十分期待。他表示,“從宏觀的科學數據來說,如果患者出院后能得到有效管理,可以額外減少30%-40%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在剛剛成功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飛利浦秉承“智連融合、健康有道”的理念,正致力于從數據互聯入手,打造涵蓋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家庭護理的全周期健康關護解決方案,提高健康醫療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