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以大數據 推動精準診療

    以大數據 推動精準診療

    2017-10-09 資訊 Eli

    以大數據 推動精準診療-智醫療網

    今昔對比,影像科由幕后走向幕前

    現代西醫作為循證醫學,講究科學化、規范化、流程化,各類術前檢查、篩查,是為了確保診斷更為精確、科學。然而,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影像科作為首要的篩查科室,卻被許多病人以為其有些無足輕重,它似乎只是輔助檢查,沒有實質效用。

    實際上,影像并非僅是“看片子”,它在診斷階段的重要性愈加凸顯,現代醫學越來越以放射科提供的影像診斷為主要依據。臨床各科的諸多疾病也都必須通過影像放射科的設備檢查,從影像中捕捉病理的細微變化,達到精確診斷和輔助診斷。影像學已經慢慢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醫學診療界的“核心樞紐”!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精準醫學領域更是動作頻頻:2016年1月,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2016年3月,“基因組學”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2016年4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復,在全國建設27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2016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把“精準醫學研究”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網站上公示。

    而上海市胸科醫院影像科的臨床應用,可作為精準診斷的典型標榜,全國各類病例與患者通過其影像診斷,提升生命質量。葉劍定醫生作為上海市胸科醫院放射科主任,從業30余年間,見證了影像科的諸多革命性變化。葉主任擅長肺部疾病的影像篩查,科室的診斷宗旨已從“早發現早治療”,對不確定癥狀以“手術”為主,轉向“鑒別哪些結節不需手術”的“慎開刀理念”。

    以大數據 推動精準診療-智醫療網

    精準診斷,為患者免去無妄之災

    目前,肺癌作為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殺手之一,大多數肺癌患者在發現時已處中晚期,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而早期肺癌表現為肺部小結節,其外型變化很多,診斷缺乏統一認知,難以把握,所以臨床醫生大多建議對這類結節直接手術切除。但很多人體器官不可再生,手術勢必會造成肌體傷害,另外一旦將良性病變判定為“早期癌癥”,無疑會給患者和家屬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

    而葉主任通過一系列精準診斷,“敢叫患者不開刀”!一次義診,一位6年前因肺癌接受手術,近來又發現新病灶的患者前來求診,當地醫生基于他的過往病史,懷疑肺癌轉移或長了新腫瘤。患者極為忐忑,而葉主任仔細看了患者的影像資料和各種檢驗報告,精準斷定目前的結節并無癌癥轉移的征像和依據,并告訴患者抗炎后復查,目前不需手術治療。記者后期隨訪證實,葉主任的診斷十分精準。

    以大數據 推動精準診療-智醫療網

    應用大數據,普及精準個性化醫療

    精準診斷依托于強大的篩查、診療數據支持,大數據的儲備、分析是實現精準診斷的基礎。精準診斷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

    例如針對肺癌篩查方面,先進的醫療診斷設備有極大推動作用。近十年,早期肺癌篩查已得到普及,增加篩查準確率、及時性成為迫切問題。診斷設備的性能和參數越優化,腫瘤顯像的空間和密度分辨率就會越高,從而診斷的信息量和鑒別腫瘤的準確性就越大。飛利浦提供強大的圖像融合工具,能夠將CT、MR、超聲等圖像進行分析整合,讓病灶顯現得更加清晰、觀察更為直觀。通過首次精準診斷,進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發現率、準確性,讓患者爭取盡早治療,并輔助醫生尋找最佳診斷方案。

    精準醫學作為系統工程,通過全面認識疾病狀態,對整個醫療過程和臨床實踐進行最優化診治。而飛利浦助力精準醫學的一項重要基礎,就是其通過互聯技術,將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數據與數據無縫連接,實現無縫的持續關護!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云端的患者健康數據、生命體征、病史和院內影像、診療、手術等所有相關信息進行結構化采集、整合和分析,并輔助醫生更快、更準確的實施患者的精準診斷、個性化治療和個人健康管理。

    想必,隨著基因測序成本的下降、各種生物標志物的出現、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診療設備技術的升級,普及“個性化醫療”將指日可待!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