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告訴您:
縣級醫院發展的醫療現狀如何?
為什么說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是剛需?
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有什么樣的路徑?落腳點是什么?
為什么說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所衍生的商業機遇,市場規模至少為千億級別?
目前該領域有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案例?
在分級診療發展確定性較強的投資機會背景下,縣級醫院投資需特別關注什么?
一、政策背景
2015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以基層為重點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分級診療是國家新醫改的重要方向之一,從指導意見可以看出,分級診療的重中之重就是“強基層”,全面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從而實現90%首診控制在縣域內,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縣級醫院是改善廣大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服務可購性和可達性的關鍵因素,應當承擔農村居民常見疾病的醫治,緊急事件或重癥患者救援,疑難雜癥轉診,以及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一些公立醫療機構的人員培訓等重要工作。
那么縣級醫院發展的醫療現狀是什么?
1.據2014年數據統計,我國有近1.2萬家縣級醫院,約占中國醫院總數的47%,輻射人口8.9億,占據了總人口的65%。從需求端看,縣級醫院占據著龐大的醫療資源。
2.由于一系列原因,醫療資源分配失衡,大三甲醫院在資金、技術、品牌等方面存在虹吸作用,導致縣級醫院各種資源相對匱乏,實際醫療服務水平與其在醫療衛生服務系統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導致一些患者對基層醫院的診療能力缺乏信任,就醫往往選擇大醫院,而不是縣級醫院。
配合醫改和分級診療政策推動,衛計委等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促進縣級醫院發展的配套政策:
2014年8月,衛計委印發《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國衛醫發〔2014〕48號,簡稱48號文),方案核心目標是“通過建設、培訓、支援等方式,加強縣級醫院(含縣醫院和縣中醫醫院)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實現醫院管理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醫療服務能力達到要求,能夠承擔縣域居民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危急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的任務,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2016年4月11日,衛計委印發《關于印發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和推薦標準的通知》(國衛辦醫發〔2016〕12號),其中《基本標準》明確縣醫院開展的醫療技術要能夠滿足縣域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而《推薦標準》旨在縣醫院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基礎上,能開展更高技術疑難雜癥的疹療。
2017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要求,一要破除行政區劃、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壘,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試點;二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下沉基層,通過派遣專家、專科共建、業務指導等提升基層醫療水平;三要加快落實分級診療機制,鼓勵和引導居民到基層首診,上級醫院對簽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檢查、住院等服務,暢通術后恢復期、重癥穩定期等患者向下轉診通道;四要加大政策支持,探索有利于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分配激勵機制。以改革創新更好滿足群眾疾病預防、方便就醫和護理康復等需求。
二、商業機遇
與大型醫院相比,縣級醫院存在系統性不足,包括資金、設備、醫療技術(醫生)、管理運營、品牌等等方面。在分級診療的推動下,政府行政干預和患者需求倒逼雙重驅動下,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需求相對較為剛性,蘊含極大的市場機遇。
縣級醫院能力提升路徑
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的落腳點在科室建設和提升,如上圖所示,科室建設和能力提升從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運營兩個方面著手,對應的提升手段均可看做商業機遇,具體如下:
1.醫療設備改善:融資租賃,設備投放,設備銷售。
2.醫療技術提升:醫生多點執業(醫生集團),遠程醫療,專業培訓等。
3.管理運營:管理咨詢,業務培訓、品牌運營等。
從市場規模看,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所衍生的商業機遇,市場規模為千億級別。以醫療設備為例,單家縣級醫院,科室醫療設備改造和新購的費用保守估計在500-1000萬,中國有縣級城市近3000個,每縣按2家醫院計算(人民醫院,中醫院),則醫院數量為6000家以上,對應的市場規模在300-600億,綜合考慮其他信息化設備、遠程醫療以及管理咨詢、培訓等,市場規模至少在千億級別。
三、商業模式及案例
目前該領域的企業多聚焦于提升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以設備或醫療技術資源方面的整合作為突破口,為縣級醫院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多為平臺型企業。
以下通過3個案例,初步展示部分企業的商業模式:
1.遠程視界
遠程視界成立于2013年,是國內知名的遠程專科醫療聯合體運營企業。遠程視界以北京同仁醫院、眼科研究所等國內知名三甲醫院眼科為依托,借助融資租賃公司向全國各縣市級公立二甲以上醫院銷售眼科設備,同時提供專家遠程閱片診斷、視頻會診以及實地手術指導和教學等服務,從而幫助基層醫院建立完善的眼科科室,提升眼科醫療服務能力。截至2017年初,遠程視界合作縣級醫院約1000家。
A.盈利模式:眼科設備及耗材集采銷售,賺取利潤;眼科醫療服務(飛刀,遠程會診)分成等。
B.特點:聚焦眼科垂直領域,以醫療設備銷售快速占領終端,逐步增加醫療服務業務,可持續性收入增加,真正打通分級診療+遠程醫療環節。
2.藍海之略
藍海之略成立于2010年,主營業務是為縣級醫院學科建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其服務模式為向縣級公立醫院同時輸入“資金、設備、技術、運營、人文”五大要素,幫助醫院進行重點科室建設,并促進醫院快速形成“醫療技術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兩位一體能力體系。
其中,醫療技術能力解決醫院醫療服務供給的問題,運營管理能力解決病源需求挖掘的問題,從而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協同效應。藍海之略可提供包括眼科、康復科等等在內的12大科室,涉及32個一二級學科的科室建設解決方案,在上游自建多個專科醫院作為樣板,供客戶觀摩學習。對縣級醫院提供設備集采、自有植入醫師提供醫療技術培訓帶教等服務。近期開始拓展養老業務。截至2016年底,合作縣級醫院400余家。
A.盈利模式:上游設備等集采,賺取利潤;醫技帶教及運營管理等服務性收入。
B.特點:多科室解決方案,科室建設偏重設備銷售和管理運營。
3.心醫國際
心醫國際成立于2010年,初期以銷售和建設院內信息化產品為主,2015年開始拓展遠程醫療服務。主要業務模式是通過自主開發的遠程醫療系統,將上游標桿醫院和專家與下游基層醫院(包括縣級醫院)建立聯系,在系統內進行遠程會診、遠程教育、轉診等服務。目前合作醫院包括1100余家三級醫院,2000余家二級醫院。
A.盈利模式:院內信息化建設,遠程醫療設備銷售,遠程會診等收入分成。
B.特點:以遠程醫療信息化作為切入口,快速拓展終端,自主遠程會診系統。
商業模式小結:
A.醫院客戶的開發周期和成本相對較大,而且縣級醫院的需求是系統性能力提升,所以平臺型公司占有一定優勢。
B.多科室建設還是單科室垂直布局?單科室垂直平臺更聚焦,模式更清晰。
C.哪些科室更適合布局?對醫療設備要求較高、后續醫療服務標準化的科室,如眼科(多種設備,各種手術標準化操作)、康復科(設備依賴)、心臟介入科(設備和耗材依賴,PCI標準化手術)等。
D.關注可持續性收入,即醫療服務收入分成,或運營收入等是否持續增長,并且占比持續增加。
四、投資邏輯
在分級診療發展確定性較強的投資機會背景下,縣級醫院投資需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1.真正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帶頭作用,緊抓雙向轉診的機制,關注上級醫院對縣級醫院技術的指導、培訓,對向上轉診中上級醫院提供診療優先等行為更佳,上級醫院出診醫生符合衛計委醫聯體等合規勞務輸出比現階段醫生集團更具可行性,目前避免縣級醫院單獨或同級別聯合的就診項目。
2.重點關注對醫療設備和耗材依賴性較大,醫療服務手段易于標準化的科室,此類科室可以以設備或遠程醫療作為突破口,并且后續可嫁接保險等服務,最終實現HMO健康維護計劃,把健康管理、健康保險、健康慈善基金和醫療服務結合在一起,從而衍生出巨大的商業機會。重點關注眼科、介入科、康復科等。
3.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運營分成收入相比項目建設費用更加長期,而非輕問診類別,這也是眾多互聯網醫療沒有走出來的原因。
4.建立以患者為出發點的需求把握,原縣醫院主要是坐診行為,即等著患者上醫院,現由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介入,即可展開疾病教育,篩查等服務行為,由此在基層中創造出巨大的需求潛能來給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