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是當前醫改的重點、難點與關鍵點,公立醫院無疑是中國目前區域分級診療的組織者、牽頭者,起著樞紐作用。如何才能讓公立醫院在分級診療中真正的發揮主導作用呢?根據江蘇省醫院管理協會醫院管理評價研究專委會易利華、王靜成教授等主編的《院長醫院管理實戰指南》一書中,由朱夫院長、張彤院長等概述的內容,我們在此做以下四點概括:
第一,公立醫院應當明晰功能定位,建立雙向轉診平臺。
區域內的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都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三級醫院要避免盲目擴張,并且做好患者的下轉。二級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急癥穩定期患者。基層醫療機構要立足于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提高醫療質量,吸引群眾在基層就醫。同時,我們還應當在區域內嘗試建立一個新的醫療體系。將基層醫療機構、二級醫院、三級醫院等醫療終端進行有機結合,各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之間建立檢查、檢驗、門診、住院綠色通道,建立信息聯網,加快雙向轉診的執行效率。
第二,公立醫院應當通過緊密型醫聯體、對口支援、遠程醫療等形式,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我們可以根據區域內的實際情況,建立緊密型醫聯體或者組建醫療集團,實行同質化管理,通過采取專科共建、導師帶教、開設聯合病床、新技術引進等方式,實現上級醫院在管理、技術和人才等優質資源的下沉,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骨干,提高專科診療水平,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此外,上級醫院還可以通過對口支援和遠程醫療幫扶等形式,發揮其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輻射和指導作用,提高邊遠、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
第三,公立醫院應當在區域內推進醫療資源共建與共享。
我們可以通過整合區域內現有的檢查檢驗、消毒供應中心等資源,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慢性病醫療機構開放,探索設置獨立的區域醫學檢驗機構、病理診斷機構、醫學影像檢查機構、消毒供應機構和血液凈化機構,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加強醫療質量控制,推進同級醫療機構之間以及醫療機構與獨立檢查檢驗機構之間的檢驗檢查結果互認。
第四,公立醫院應當鼓勵優秀醫師多點執業,推動家庭醫生的簽約服務制度。
公立醫院應當規范院內醫生多點執業制度,并主動邀請上級醫院醫生來院多點執業,通過坐診、帶教等多種方式,推動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水平的發展。同時,我們還應搭建全科醫生與公立醫院專科醫生聯系溝通平臺,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的落實。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實行也是落實社區首診和居民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基層醫療機構應當結合區域內的實際情況,鼓勵、督促院內醫生對外簽約,明確簽約服務內容和簽約條件,確定雙方責任、權利、義務及其他相關事項。根據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合理劃分簽約醫生團隊責任區域,實行網格化管理。探索多種簽約服務形式,滿足居民多層次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