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下沉基層,是近年來醫改推進的重點之一。當前,這樣的探索已經越來越主動和深入。8月12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牽頭鄂豫14家縣級醫院,組建了我省首家遠程病理會診中心。輕點鼠標,將二甲醫院術中病人的組織快速冷凍切片影像資料,傳輸給數百公里外的三甲醫院,半小時后得到病理診斷結果,隨即明確下一步手術操作。
由于充分借助了網絡技術的傳輸,這種遠程病理會診的優勢無疑是非常明顯的。“遠程”的意義,既在于縮短縣域患者跑大醫院、大醫院醫生下基層距離,也縮短了病理診斷所耗費的時間成本,不僅提高了大病救治的準確度,也讓更多縣域大病患者的治療贏得了時間。病理診斷的“網來網去”,正是“讓資料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在醫聯體建設中的一個突出體現。
醫療服務水平遠跟不上大病診療需求,這一點在基層醫院尤為明顯。不僅是醫療設備等硬件資源存在空白,缺乏具備豐富實操經驗的高水平醫生更是多年來難以破解的瓶頸。我們要看到,以遠程病理會診為代表的遠程醫療,打破了病理診斷上時間空間的限制,但這僅僅只是大病救治中的第一步,并不能依賴其來解決基層醫療資源匱乏中的所有難題。現代醫學固然已經走出了“望聞問切”的傳統方式,但是大病救治中醫生與患者的面對面接觸,依然是診療中更為直接有效,更讓患者習慣和放心的方式。
從基層醫院來講,把所有的診斷和治療難題都交給遠程、依賴遙控指揮明顯不現實,即便有了高水平的指導和協助,能否“接得住”“接得好”依然是對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的重大考驗。遠程打開了一條高效便捷的路徑,但遠程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包打天下。切切實實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從更全面更徹底的方面去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才能推動醫改走得更遠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