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13日,2017中國介入醫師年會在南京舉辦。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中國、尤其是江蘇大醫院的介入技術已躋身國際一流,但相比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介入學科,全國成熟的介入醫生明顯數量不足。專家呼吁,亟待加強介入醫師培訓力度,并且加快推動介入技術的分級診療,使得大量需要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可以在社區及時治療,而疑難雜癥則需要轉向大醫院進行精準治療。
相對技術的發展、患者的需求,目前全國介入醫生一定程度上面臨數量不足的現狀。大會主席、著名介入醫學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教授透露,全國大約有15000名介入醫師,但是面對中國龐大的患者群體,介入醫師數量仍嚴重不足,有些地區和基層醫院的水平參差不齊,更需在質量上嚴格把控,提高基層醫生的臨床技能。
江蘇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部、放射科、介入放射科主任施海彬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大動脈疾病如主動脈瘤、神經介入如腦動脈瘤等方面,介入微創治療的效果日益突出,可以及時消除隱藏在人體大血管內的“炸彈”,防患于未然。但是這部分介入技術的難度較大,需要加大各級醫院尤其是基層介入醫師的培訓。
滕皋軍教授認為,一方面,要加大對介入職業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專項技術考核,另一方面也要為我國介入醫師在依法行醫、權益維護、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搭建規范化運行平臺。
專家呼吁,通過分級診療,大力推進介入先進技術向基層醫院推廣。南京市第一醫院醫學影像科、介入血管科主任顧建平教授說,建議將介入手術進行分級,同時進一步完善介入技術指南,讓基層介入醫師熟練掌握一些基礎難度的介入手術,將需高難度手術如神經介入等的介入手術轉入上級醫院指導完成,在這種介入醫學分級診療的格局下,讓更多患者接受及時、科學、合理的微創介入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