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健康產業是一個擁有著萬億規模市場潛力的龐大市場。無論從投資還是創業的角度,大健康當之無愧都是大家所認可的“藍海”。為什么大健康對于投資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哪些領域接下來可能產生爆發式增量?如何看待大健康創業投資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在昨日舉行的中國股權投資論壇分論壇“大健康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上,中衛基金董事總經理、創始合伙人李文罡,深圳紫金港資本董事長陳軍,賽伯樂投資管理合伙人方剛,冪方資本合伙人李善兵,磐霖資本管理合伙人王利波,高特佳投資執行合伙人王曙光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醫療投資熱:市場需求+國家政策推動
據統計,目前國內涉及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機構數量已經超過1000家。王曙光認為,現在各個基金高度關注健康領域,是一個必然趨勢。
他指出,第一個原因,有巨大的社會有效需求來推動。社會發展到現階段,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醫療開支只占到GDP的5.8%,這意味著還有很多空間可以發展。第二個原因,國家層面在強力推動,201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把大健康產業作為國家支柱型產業,之后還有健康發展綱要,要求到2020年醫藥衛生市場做到8萬億,2030年做到16萬億。
因此,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國家指標來看,(專注醫療領域投資)是基金順勢而為、非常好的事情,值得大家放手一搏。
談醫療器械:醫療行業還是新型制造業?
醫療健康領域當中有很多細分領域,當談到真正值得關注的領域時,參與討論的嘉賓特別點出了醫療器械這一細分領域。
陳軍表示,深圳紫金港資本一共投資了十幾家醫療企業,基本集中在器械和服務商。他說,過去幾年,器械是他們非常關注的領域。
但陳軍話沒說完,方剛就立刻打斷:“我覺得醫療器械是新型制造業的內容。”
在陳軍被中斷了發言之后,李善兵接著主持人的話對方剛的說法進行了“回擊”。“剛才方總說醫療器械設備不算醫藥領域,我的觀點不太一樣,我覺得應該算是大健康領域之內,而且應該是非常看重的方向,我們正在積極布局,包括外科手術器械、設備、診斷執行、分子診斷等。”
王曙光在這個環節最后發言時表示,整個健康行業分兩種,一種就是制造業,一種就是服務業。制造業就是制藥業和醫療器械,這兩塊是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所以可以看到很多的制藥企業和醫療器械企業上市,而且相當不錯。醫療服務行業受到政策的影響很大,民營醫院數量雖然很多,但是份額只占4%左右。
談新藥研發:研發周期長是爭議焦點
創新藥的投資,在近期成為了行業內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不少投資圈人士直言,創新藥已經成為了一個投資風口。
陳軍就表示,從未來看,他們比較注重新藥的開發。“現在海歸團隊越來越向中國匯聚,從全球產業鏈的研發和市場推廣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成本相對比較低。另外,中國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優化,藥是一個大規模的市場,未來可能新藥開發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免疫開發在全球是一路開綠燈的,可能預示著中國新藥未來會迎來大發展。”
李善兵也站在支持新藥研發投資的角度,認為新藥研發這一細分領域,整個大環境非常好。他指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國務院出臺了藥品醫療器械審批制度、創新藥支持的政策等,有非常多的利好政策能夠支持中國創新藥物的研發和生產,越來越多的海歸人才帶著先進的研發技術和手段回來,能夠推動國內研發的升級。另外,國家有很大的臨床需求,包括老齡化、消費升級,因此他非常看好新藥研發的投資。
不過,方剛則表示,投資機構背后的有限合伙人(LP),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等待新藥研發出來,獲取收益。
“新藥研發這個行業我們一直在看,但我認為,這個行業還不是很成熟。像美國的新藥研發,基本上風險投資機構(VC)全進去,然后做到臨床二期甚至三期,然后VC套現,把這些小的新藥賣給全美四大制藥商。美國不像中國有這么多的制藥企業,中國還沒有形成這么一個模式,到臨床三期、四期就接過去了,一定要‘兩彈一星’級的上市之后才能退出,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李善兵再次反駁了方剛:“剛才方總擔心新藥研發周期太長,如何退出的問題。我倒不完全這么看,等到藥物上市,二期、三期做完,可能要等待太長的時間。但是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國內的一些企業,不像國外說我做到一定階段就賣給美國制藥企業,不過國內的情況也逐漸在改善。關鍵還是考驗投資人的眼光和判斷,怎么把這個項目做好。如果它的價值能夠得到市場的肯定,那么我不是特別擔心退出的問題。”
不過,李善兵提醒,現在很多創新藥的研發和一些靶向藥的研發,包括現在非常火的免疫相關的東西,很多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喜歡一哄而上,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李文罡也認為,美國的新藥市場和研發經過了幾十年、上百年的歷練后,才成為有市場公允價格的交易體系。他相信隨著中國投資人成熟和新藥研發企業的成熟,將來也會有這樣的趨勢出現,讓投資機構有更好的退出渠道。
關注領域:精準醫療和跨界
王利波也表達了自己對藥品市場的關注。他表示,磐霖資本主要關注的是惡性病或者慢性病的用藥。眾所周知,藥物的研發成功率實際比較低,因此在選擇的時候,要選擇一個未來前景廣闊的,如果投資成功的話,必須有極大收益的保障。此外,因為大家都是基于對未來的判斷,對團隊也好,對研發能力也好,整個配套非常重要。如果投資人都一哄而上,大家一起失敗的概率非常高。對于投資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內查外調,研究得越仔細越好,才能保證未來會成功,這當中也要注意投組合。
他說,還有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精準醫療。精準醫療無論在診斷還是治療和檢測上,實際都有一些非常不錯的投資。精準醫療是未來比較大的一個方向,對于醫生來說,能夠提高他治愈或者更好治療效果的可能性;對于患者來說,減輕了痛苦,并且讓自己的病好起來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除此之外,近年來,醫療領域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其他領域結合形成的跨界,也成為投資人重點關注的內容。陳軍近期就在關注一些跨界的項目。他指出,影像數據每年在中國的增長數量都是兩位數、甚至高于兩位數的增長,影響是最容易被計算機或者AI (人工智能)首先解放出來的東西。另外,疾病預測和疾病診斷,他個人認為,可能是最先能夠在計算機、AI率先解決成本、提高準確率和準確效果的領域。
方剛則認為,未來醫生在診斷方面肯定要被機器人替代。他曾經跟IBM開發小組項目經理交流過,IBM利用強大的互聯網大數據,花了將近十幾年的時間,讓這個機器人從01變成有幼兒園的智能水平。一旦它具備了幼兒園3、4歲的智能水平,它就會自我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醫的很簡單,讀書的時候就是背。現在大家之所以到醫院看病,就是因為怕誤診。未來社區醫院擺一個機器,就不需要去大醫院了。醫療有很多,除了診斷,還有精準醫療等,但是第一步的診斷是最容易被突破的。
不過,李文罡似乎不太同意。他堅持醫生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因為醫生在面對疑難雜癥時,有高診斷的水平。他指出,如果真有取代,也是診斷以后再去治療,因為醫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可以取代,而是一個逐步踐行的過程。
王曙光則認為,智能醫療是大勢所趨。AI技術非常強大,不斷自我學習,凡是可以標準化的、系統化的,類似的處理,都可以被AI復制。在中國,對于智能診斷、智能治療非常支持,某種意義上希望通過技術的突破來帶動整個政策突破。尤其是制造業非常發達的地區,做跨界的智能診斷相關的行業,他們也非常關注。
談醫療創業投資的坑:需要規避的風險
在醫療領域,作為投資人或者創業者,在醫療發展過程中有什么風險需要規避?
陳軍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這個行業確實從全球角度是萬億美元級別的市場。對于投資人來說,怎樣選到最優秀的團隊、最有商業轉換前景的治療方案,對投資人和市場而言是比較具有考驗的。而從醫療服務包括分級診斷來說,更多需要關注的是政策變動,對投資人來說也有一部分要回避的風險或者需要考量的東西。
方剛指出,這里面最大的課題就是互聯網。幾年前,投資人之間交流,沒看到醫療專業出身的,但是現在這個比例越來越高,代表著中國這個行業真正發展起來了。為什么說最大的課題是互聯網?因為有太多企業是互聯網+醫療,整個團隊全是互聯網的人,想當然地說這個東西大家頭腦風暴以后一定可以做,反正現在撒錢的多。最大的問題就在這里,就是外行人來做互聯網+,錢扔下去以后,燒錢也要燒兩年才能燒完,這個過程就是輿論誤導的過程。
李善兵也認為,醫療行業的投資非常專業化,對于投資人的考驗比較大。還有一個坑是有很多偽需求,并沒有結合臨床或者理解臨床。
王利波針對互聯網繼續闡述表示,基本上我覺得互聯網比較難以替代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業投資,尤其是新藥研發。他還著重說了新藥研發領域,認為新藥研發的缺點是過程比較漫長,這個過程無論對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甚至投資人后面的投資人,都必須要有一個長期的心態去對待這個事情,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辦法。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能夠非常專心去做一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時間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需要大家都成熟起來,能夠以一個比較長期的心態,用更長的時間來看待最后的結果。
王曙光最后總結發言說,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業投資的坑就是四個門檻。第一是政策門檻,第二是技術門檻,第三是人的門檻,第四是資金門檻。“每個都有風險,我們可能更多關注到技術風險。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專業的人和專業的機構一起做事,不要想著馬上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