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希望,病員的恩人”,不久前,北大腫瘤醫院淋巴瘤科的宋玉琴主任收到了來自吉林省的一面錦旗,短短的10個字,是患者對醫生最大的感謝。
這位患者在2016年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瘤,她的家人四處打聽,得知北大腫瘤醫院的宋玉琴主任是國內治療淋巴瘤的頂級專家,這樣的消息為整個家庭帶去了希望。然而,苦于北京大醫院每日人滿為患且一號難求的局面,家人擔心患者身體過度勞頓而始終未能成行。
偶然機會下,這家人得知通過遠程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宋主任診治,頓時喜出望外。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從病例提交到會診通知下發,很快就通過吉林市人民醫院、心醫遠程醫療平臺,連線到北大腫瘤醫院進行了遠程會診,并獲得了有效治療方案。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治療方案可以由當地會診醫院落地執行,解決了患者就近治療及醫保等一系列問題。“想要更多人看到,幫助更多人!”病人家屬在會診后說道。
在經歷過這次遠程會診后,病人家屬將經歷分享到了論壇,帖子一經發布,便吸引了大量淋巴瘤患者的關注與詢問。
就醫之殤,路在何方?
一則普通的論壇帖子為何會引起這么多人的共鳴?
在中國,腫瘤、卒中、心血管這些多發病、常見病苦苦“糾纏”著眾多病患。據悉,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僅2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經手術、放化療后,半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9%;平均每12秒有1人發生腦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腦卒中;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構成首位,且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從2009年起超過并持續高于城市水平……
以上觸目驚心的數字并非聳人聽聞,皆出自一份份權威報告。毋庸置疑的是,大多數多發病、常見病都是未能提早發現治療,才令病情變得棘手。近年,隨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國人民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強,這使得“看病難”的問題更為凸顯。
僅以北京為例,日均70萬外地人奔赴北京就醫,其中毗鄰的河北每年有700萬人次,甚至感冒發燒都要赴京就醫問藥。北京成為“全國看病中心”這一現象不僅表明北京聚集著優質的醫療資源,更反應了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嚴峻問題。
顯然,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這一問題伴隨著中國醫改進程正在不斷改善。但,真正根治,路在何方?
道阻且漫長 成效初見
醫療制度作為牽涉每個人、每個家庭的事情,會直接影響到政府、個人和企業之間利益關系合理性,此外還需顧及社會資源高效利用,因此是世界性的難題。同樣,醫改這條布滿荊棘的路,在中國走得也是道阻且漫長。
在經歷長期探索與實踐后,近幾年,中國開始大刀闊斧深化醫療改革。降低虛高藥價、增加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進行醫保控費等舉措的實施與落地,無疑為中國醫改帶來了新的活力。2012年開始,三明市開展醫藥、醫療、醫保三醫聯動的公立醫院改革,改革4年后在藥占比、提高業務性收入方面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新疆克拉瑪依市將遠程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實現當地群眾、醫保、醫院三方共贏局面;2015年2月,國家發改委、衛計委批準云南、貴州等5省為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省份;2016年9月,貴州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發布通知,將遠程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從省級層面打開支付這一關鍵環節的新局面。……一個個令人欣喜的消息,在探索“中國式醫改”的道路上不斷刺激著整個行業。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從政府層面對分級診療制度的大力推進,更是成為了醫改的破局之舉。面對國內醫療衛生機構發展依舊存在參差不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建立基層衛生機構與病患間的信任關系、促使病患愿意選擇基層衛生機構就醫,成為推進分級診療的首要問題。從信息化層面出發,遠程醫療儼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加之政府積極支持,使得行業更是呈快速發展態勢,這一局面的出現,極大促進了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落地。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
在行業經歷高速發展后,因醫療特有的專業性、復雜性,使遠程醫療規范化發展成為了必然,同時更對疾病種類的“精準匹配”提出了高要求。
對醫院而言,以醫療為中心,專科建設是醫療質量的保障,其中促進臨床科室積極發展的重點專科更是醫院的支撐。通過重點專科建設,不僅能提升醫生業務能力,更可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全面提高綜合服務能力,為患者提供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醫療是主體,互聯網是工具,我們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借助互聯網去提升我們的服務效率、結合醫療的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心醫國際總裁邰從越說道。在政策及行業改革驅動下,作為醫療鏈條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方遠程醫療服務機構在醫改中的角色變得舉足輕重,去年在心醫遠程平臺上完成的綜合會診就高達12萬余例,涉及腫瘤、神內、心內、呼吸、心血管、風濕免疫、口腔等多個學科。
學科共建是深耕學科垂直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關鍵。心醫在經歷過的快速擴大遠程網絡布局、廣泛建設全國遠程網絡及開展運營服務階段后,為自身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根基。2017年,心醫國際果斷將視線聚焦于卒中、心血管、呼吸、腫瘤、眼科、骨科、康復七大學科共建,助力實現各級醫療機構間信息的互通互聯。
邰從越先生表示:“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我們而言,要堅持自身的基因和業務戰略,不管是政府、醫院,還是現在的學科合作,我們在努力一步一步向漏斗最下端走。”
為讓廣大基層百姓真正享受到優質專家資源帶來的權威健康服務。目前,心醫國際已聯合中西部扶貧發展基金開展“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針對幫扶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縣、鄉兩級醫院及衛生院,提供創新扶貧遠程醫療服務;此外,正式啟動的腫瘤學科項目“啟望計劃”,實現了與醫生集團、患者團體、患者管理平臺等機構的多角度合作。
實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打造健康中國,唯有通過醫療技術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創新,不斷探索共同協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各自的社會責任,“做醫患價值創造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