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正孕育著一個新的市場——2015 年,每個月淘寶網上有 2500 萬元的銷售額來自服裝、音響和唱戲機,在線下,這個數字還要更高。到了 2016 年,創業公司不再滿足于服裝鞋子和音響燈光,他們打算把廣場舞變成一個新的“入口”。
有數據估算,中國有接近一億的廣場舞舞者,這使得廣場舞從社交活動變成了引人矚目的文化現象——去年 10 月 19 日,在北京奧運場館水立方舉辦的“國舞風云榜頒獎盛典”上,周曄宏以廣場舞老師的身份和歌手李玲玉、薩頂頂一同坐在評委席上。
伴隨著人群的擴大,各路商家都瞄準了那些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退休女性, 她們有著大把的時間和大把的存款,同時又大多掌握者家中的財政大權,從理財、旅游到養生、購物,她們的消費行為足以撐起一個估值千億人民幣的市場。
“為什么說是入口,因為當你通過視頻內容在用戶群體中建立起信任之后,他們很容易能變成消費者,你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范兆尹,就愛廣場舞的創始人告訴動點科技。范兆尹的產品通過網站和 App 向廣場舞舞者提供視頻、教學、歌曲這樣的內容,同時通過在線商城售賣服裝、音響設備和一些硬件產品。去年,在醫療健康領域頻頻出手的復星同浩資本成為了他們的投資方。
2016 年,廣場舞公司拿融資的消息頻頻出現。去年,11 月 24 日,廣場舞視頻網站糖豆廣場舞宣布獲得 IDG 資本與祥峰投資的 500 萬美元 B+輪融資——算上 7 月 25 日亦聯資本投資的 500 萬美元 A 輪投資和 10 月 13 日君聯資本和紅點創投的 1500 萬美元 B 輪投資,糖豆廣場在 2016 年拿到了總共 2500 萬美元的融資。
除了糖豆廣場舞 (他們的前身是云視頻提供商cc視頻),大福廣場舞、舞動時代、99 廣場舞和星舞廣場舞等類似公司都在 2014 年到 2015 年陸續成立、融資。這些公司無一例外從廣場舞視頻切入,接著向付費教學、賽事組織和電商等服務擴張——事實上,還有個別產品已經做起了針對中老年人的視頻直播。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16 年底,國內已有這方面創業公司十多家,主要分布在北京、杭州、蘇州等地。這兩年至少有超過六家公司獲得融資,總金額達數億元。
“廣場舞大媽使用互聯網產品并不困難,也沒有什么抵觸情緒,這些人主要集中在 40 到 50 歲,很多人的手機都是自己從網上買的 紅米、 魅藍。只能說他們的需求、使用習慣和年輕人有差別,不怎么愿意去接觸新鮮的東西。” 范兆尹說。與年輕人相比,中年人群的需求范圍更狹窄,但他們卻比年輕人更容易成為某款產品的忠實用戶——很多大爺大媽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還在依賴 hao123 這樣的網址導航。
一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什么像就愛廣場舞這樣的產品為什么會受阿姨們的歡迎。在這些 App 誕生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些小的舞蹈團隊、或是以社區、街道為單位的廣場舞隊。在線上,這些團體分布在大大小小的 QQ 群和微信群里,App 的出現代替了很多原本繁瑣的工作。以就愛廣場舞為例,用戶可以在這里組建或是尋找廣場舞舞隊、下載和收藏音像資源,在一個類似微信朋友圈的欄目里,我們能看到很多“明月清風”、“笑口常開”、“憶難忘”這樣的昵稱發布的沒加濾鏡的照片(令人震驚,我在動態里發現了不少“坑爹”和“666”這樣的詞匯)。
在另一個 App 糖豆廣場舞中,產品開發者把配音、設置背景、混音這些功能通過技術手段做了簡化,使得用戶可以自己編輯上傳自己的舞蹈視頻。類似的創新讓 App 能夠在用戶中間展開相當快速的口碑傳播(比如用戶的相互推薦、或是舞隊欽點一款 App),用戶的群體特性讓這些產品不用在營銷上花太多錢。
“廣場舞大媽用的互聯網產品比年輕人少太多,讓他們在線上了解產品的機會就少了一些。另外和這些用戶建立信任要相對困難,單純的地推也不管用,所以我們想到組織廣場舞俱樂部,接著變成口碑營銷。”范兆尹說。
相比糖豆廣場舞的純線上推廣路線,就愛廣場舞會在一些城市發出合伙人召集令,在當地招募人緣好、有影響力的大媽組織就愛廣場舞俱樂部。目前,官方每月會在有俱樂部的城市組織 1-2 次線下活動,俱樂部每周也會自發組織活動。
“當我們最早關注中老年市場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說這個人群好,因為大家都在看,都在說這個人群第一智能機滲透率低——老年人不知道怎么用手機。第二老年人不喜歡花錢。”紅點創投的合伙人吳峰在接受動點科技采訪時表示,他們同時也是糖豆廣場舞的投資方,“但是作為投資人,我們要站在未來的角度看問題。如果說從現在看,中老年市場確實存在這些問題,但是再過幾年呢?我相信再過幾年這些人一定全都會觸網,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支撐這一觀點的還有中國日益加深的老齡化趨勢,也孕育了一個新的詞匯——“銀發經濟”,但這個領域的先行者并非廣場舞產品,而是保健品生產商和金融機構。
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基層員工證明過從這些人身上賺錢有多困難,為了賣出理財產品,一些客戶經理甚至要幫客戶買菜送水接孩子。許多銀行利用舉辦廣場舞比賽的機會,向參賽者推銷理財產品。旅游公司則利用廣場舞愛好者們喜愛健身活動和高粘性的團隊意識,向他們推薦養生保健類的短期團隊旅游和消費項目。舉例來說,從 2013 年起,中信銀行已連續舉辦三屆全國性的廣場舞大賽,以推廣旗下主打中老年市場的“幸福年華卡”。據媒體報道,每屆比賽都能為中信銀行帶來超過十萬張的開卡數。
“廣場舞大媽的消費習慣很鮮明,就是有錢,但是又不愿意花錢。他們的需求往往很明確,所以很難指望靠新奇好玩去吸引他們消費,只能是摸準他們的需求,他們需要什么就賣什么。”范兆尹說。目前來看,服飾與硬件設備在廣場舞團的線下活動中占有很大消費空間,這也是很多類似產品都在銷售的品類。中老年人大多很難被品牌營銷吸引,品牌意識并不高的一個表象就是,廣場舞服裝大部分是批發零售與工作室出產,很難出現全國性的品牌。
好的一點是中老年人并不怎么排斥網購,如果安全無虞,他們中的少數甚至會表現出比年輕人更強烈的消費熱情。“只要能夠建立起信任關系,那么用戶還是很愿意消費的。”范兆尹說,“我們的思路就是通過視頻內容產生用戶粘性、建立信任,接著拓展電商銷售。”
廣告是又一個變現方向———一些銀行也愿意和就愛廣場舞這樣的產品合作,通過舉辦廣場舞比賽推銷產品。對于銀行來說,區別無非是以前又出錢又出力,現在出錢就行了。
在去年年中,國務院公布了一項新的計劃,將在未來五年激勵民眾更多運動,以幫助國家應對老齡化社會以及不斷增長的醫療開支。這個計劃旨在 2020 年前提高公眾的運動意識,希望到那時,有 7 億人口每周至少運動一次,4.35 億人每周運動三次。按照規劃,與體育相關的產業到那時會從 2014 年的 9 億元人民幣擴張至 15 億元人民幣,人均體育運動場地達到 1.8 平方米。
作為也許是中國參與人數最多的文娛活動,廣場舞行業很有可能成為帶動中老年群體結合互聯網消費的第一條大路。
去年 9 月,騰訊在北京正式發布糖大夫二代智能血糖儀,并宣布與國內互聯網醫療企業丁香園、著名醫療機構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機構的系列深度合作。在這之前,糖大夫一代產品賣出了 20 萬臺。
除了消費級的醫療設備,以老人機和老年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硬件產品也開始進入市場,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老年人電視和智能相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硬件產品在設計之初有一個預設的邏輯——智能手機的操作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個很復雜的東西,比如安裝和使用 App。
隨處可見以降低使用互聯網的門檻為思路設計的產品,比如一些智能相框——子女在手機上用 App 上傳照片之后,產品的云服務端即可向相框終端傳輸子女的照片,父母打開相框可以看到這些照片。還有一類平板和電視產品,它們把老電影和戲曲這類的影音文件作為設計產品的出發點,在電視機之外附加一些視頻與娛樂內容,提供給中老人年使用。
“很難說存在這種現象,我已經 50 歲了,但是我天天都用 iPhone,我還投資智能硬件呢。”于立峰,源星資本的合伙人告訴動點科技。作為一支從紀源資本獨立出來的人民幣基金,他們之前投資過相當數量的智能硬件產品,“肯定會有一些中老年人存在不會打字、看不清屏幕,或者忘帶手機的情況,但是這只是這些人群的特征,而不是需求,產品是根據用戶的需求來設計的。”
在調查中,大多數的機構投資者都認為對老年人來說,和年輕人一樣使用智能手機或是別的智能設備并不是太困難的事。他們相信在大多數情況下,老年人只是需要比年輕人更多的時間來熟悉產品。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要細心的多——當你拆快遞把手指劃出血的時候,你的姥姥姥爺已經可以很熟練的給自己注射胰島素了。
“不能說老年人總是忘帶手機,我就來做一個智能手表或者手環戴在手上,但是功能跟手機一摸一樣,甚至還沒有手機功能多。現在還沒有一款智能穿戴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有手機高,就算是站在這個行業頂端的 Apple Watch,它的銷量跟 iPhone 也不能比。”在知卓資本任職的 劉臨告訴動點科技,“iPhone 這樣的智能手機就是給全年齡段的人設計的,像定位、報警、健康監測這樣的功能,很多手機甚至 App 也能實現,不能說你這個操作復雜我這個操作簡單,我就有市場。”
在幾年前,音量大、字體大、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的老人手機一度頗受歡迎,但從沒有一款老人手機能引發較大的市場關注。“技術總是在進步的,現在很多產品連說明書都沒了,因為趨勢就是這樣。”于立峰說。在他看來,包括老人手機和大大小小的平板相框, 這些產品的邏輯錯誤在于將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使用習慣主觀的割裂——比如發自內心的相信老年人的硬件產品不需要娛樂化的體驗,事實上一些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熱忱并不亞于年輕人。
“我不太看好手環或是手表這樣的產品,一方面這些產品本身就有很強的可替代性,比如功能和手機重合,但是不像手機是剛需。另一方面這個市場能不能支撐產品活下去也存在疑問。”于立峰說。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是,老年人不會像年輕人那樣頻繁地升級自己的硬件設備——如果不出大毛病,一部手機用五年不成問題,這是生產商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就連大多數生產商也很清楚,很少有老人們會買定價較高的硬件產品,為這些東西花錢的大多是他們的子女——如果產品根本賣不出去,所謂服務也是紙上談兵。
“我的建議是不能把針對老年人的硬件產品作為品牌的全部。或者說可以給老年人設計某些功能,但是不能單獨去開發一個產品。“于立鋒說,”舉例來說你可以做一個硬件,但是主要消費群體是年輕人,然后推出一個單獨的版本面向老年市場銷售。”
騰訊的糖大夫一代血糖儀曾被稱為是鵝廠最靠譜的硬件產品,與微信的聯動成為了它最出彩的設計,在開機時,糖大夫會提醒用戶掃描二維碼并綁定微信賬號,此后會有微信公眾賬號推送測試結果和定期測試提醒給用戶,而這些結果和提醒同樣可以發送給子女,讓他們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糖大夫可以更好地實現用戶運營,產生更多盈利的可能性,二代產品中與丁香園的眾安保險的合作就是例證。
小米也推出過一款名為 iHealth的智能血糖儀,它和糖大夫的聯動設計如出一轍,只不過把微信公眾號換成了手機 App。除了糖大夫,市場上還有糖護士、糖醫生、糖主任、糖高管等類似的產品……這背后的邏輯在于,中國有足夠多的糖尿病人,2013 年的數據顯示,當時中國有中國糖尿病人 1.14 億,而且還有 1.5 億人處于糖尿病前期,總計有 2.64 億人血糖不正常。另外,糖尿病是個慢性病,而慢性病管理中長期持續性和高頻互動性的特征恰恰切中了互聯網產品的痛點,一旦患病,很有可能就成為了產品的——很不幸——終身用戶。
主流觀點依然相信,解決健康需求的硬件產品會是一個不錯的增長點,但它需要一些智能化的革新。在去年的 ChinaBang 亞洲智能硬件大賽上,MedEXO Robotics帶來了一款供帕金森患者使用的機械手臂,根據他們測算,通過機械手臂可以抑制住 70%以上的不自覺抖動。另一個比較出名的則是 Liftware 防抖動智能勺子,Liftware Spoon 號稱使用了數百上千條算法,以感知和預測“帕金森癥”患者的手部抖動,并依此對勺子進行調節,從而最大可能的保持平衡,并能有效的減少抖動影響約 76%。
“就目前來說,健康和安全還是最主流的兩個領域,但不太適合小的公司去做,更適合大公司作為擴張的方向。”于立峰說,“娛樂和社交算是另一個可能的增長點,但目前表現的還不是非常明顯。”
一組數據顯示,截至 2015 年底,中國擁有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22 億人,占總人口 16.1%,這其中還有 4000 萬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而這個數字依然在不斷增長,以北京為例,2015 年,北京全市老年人口約有 313.3 萬,而官方預計,到 2020 年北京常駐老年人口將超過 400 萬人。
幾年之后,這些數據背后的“銀發經濟”很可能會迎來增長的紅利期,不少廠商進軍老年可穿戴領域的主要原因。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更多打著親情旗號賣玩具的公司,而是更期待 MedEXO Robotics 和 Liftware 這樣的產品,至少這能讓我們的世界看起來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