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長城站,伴隨著極地科學家們的驚嘆,微醫互聯網醫院成功實現與南極的視頻連線。
(通過平板連線,南極和大陸實現了遠程診療。)
在極為艱難的通訊和氣候條件下,清晰的視頻、流暢的語音,極地科學家與祖國的醫療專家跨越16000公里、11個小時時差實現了“隔屏相望”。第二軍醫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夏照帆院士,烏鎮互聯網醫院張群華院長,微醫全科創始人何超院長為此次遠程連線提供了跨學科支持。
自2015年末創建烏鎮互聯網醫院以來,微醫已在全國17個省份落地了線上線下結合的互聯網醫院。微醫投資2.7億元建成了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遠程診療平臺及醫生協作平臺,在微醫互聯網醫院多點執業的各學科專家已超過6萬名,微醫互聯網醫院也成為了國際上執業專家數量最多的醫療機構。
極地連線的成功源于微醫互聯網醫院平臺深厚的技術積累。據悉,微醫創始人廖杰遠是在德雷克海峽的船上加載的微醫APP,頂著六級風浪上岸后,在長城站僅用數分鐘即完成了調試。長城站使用衛星通信系統,與國內的通信須經國際輾轉萬里,僅能支持最基礎的數據交互,要在此種通信條件下實現遠程視頻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微醫的遠程診療系統采用了微醫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視頻壓縮及傳輸算法,傳輸效率極高,在很窄的帶寬上實現了音視頻的流暢交互。去年底,微醫已把互聯網醫院服務成功覆蓋到了中國最南端的三沙群島;此次南極的成功連線,微醫的遠程診療系統已能經受最嚴峻環境的檢驗。
廖杰遠認為,互聯網對醫療的貢獻在于兩點:一是物理空間的突破,二是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的實現。物理空間的突破讓跨區域醫生協作、分級診療、遠程診療真正落地;互聯網連續、主動的服務屬性則讓以醫療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成為可能。微醫互聯網醫院張群華院長認為,極地的科學家們常年在艱苦的環境下工作,遠程醫療支持是重要的保障之一,微醫很愿意為遠赴海外的科學家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