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用VR攻克醫學難題 有多少病患可以不再受苦?

    用VR攻克醫學難題 有多少病患可以不再受苦?

    2017-01-13 資訊 Eli

    用VR攻克醫學難題 有多少病患可以不再受苦?-智醫療網

    在傳統經驗醫學范式下,盡管我國醫學水平不斷進步、醫療服務不斷改進,但仍面臨不少醫學難題,尤其是傳統經驗醫學遭遇“不確定性”技術瓶頸,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和醫療效果不盡如人意。

    而VR的出現,卻似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下醫學所面臨的瓶頸。例如用VR進行解剖教學,極大的緩解了人體標本短缺的情況;讓患者用VR觀看體內異常情況,減少了醫患之間的溝通成本,可以說VR在諸多方面做到了以前的不可能。

    當然,VR給醫療行業帶來的革新不僅僅于此。下面就盤點幾個VR在醫學中的實際應用,看看VR究竟能給現代醫學帶來哪些新的希望。
    VR治療抑郁癥 封閉式環境保護患隱私

    談起抑郁癥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這是唯一會引發患者死亡的心理疾病。目前國內抑郁癥患者已達到9000萬,而且發病人數逐年上升。據統計,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癥。

    面對如此可怕的心理疾病,傳統醫學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因為單靠物理療法和心理疏導,很難讓患者重拾信心。著名演員張國榮、喬任梁都是死于重度抑郁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談起自己抑郁癥的經歷,也顯得十分痛苦。

    而利用VR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患者提供私密的、可交互的虛擬環境,讓患者看到、聽到自己最想要的安慰,從而達到緩解抑郁癥的目的。

    據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 Chris Brewin 在治療的 15 名抑郁癥患者中,有 9 人在接受 VR 療法之后的一個月有了一些好轉,其中4位的抑郁嚴重程度大幅下降。

    不僅如此,因為VR獨有的封閉式治療模式,可模擬多種臨床場景,在保證隱私的情況下可以快速打開患者心扉,在治療其他心理疾病如自閉癥、焦慮癥、創傷后遺癥、演講恐懼癥等都有不錯的效果。

    VR可分散產婦注意力 減少分娩痛苦

    對于準媽媽來說,最大的喜悅和痛苦可能都在分娩的過程之中。而分娩過程被認為是可以達到人類痛苦和壓力極限的經歷之一,如果有什么可以減少準媽媽的痛苦,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

    就在人們都在為準媽媽減少痛苦而想盡辦法時,有一項研究表明,VR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來增加人們的疼痛閾值。于是,有人提出VR技術可否被運用在分娩過程之中。

    奧蘭治地區醫療中心的Ralph Anderson博士就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為在分娩過程中的準媽媽帶上VR頭盔,VR頭盔中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和圖像,及實時的分娩指導,最后,這位母親在兩個小時后順利誕下一名嬰兒。

    在實驗中他發現,VR可以有效分散產婦的注意力,緩解分娩帶來的痛苦,讓準媽媽在劇痛中平靜下來,配合呼吸積極生產。而這位準媽媽也成為了第一位不用藥物止痛,只用VR輔助分娩的女人。

    VR助殘障人群進行康復訓練 讓康復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康復學是一個幫助功能障礙人士恢復正常能力的學科,治療過程緩慢而艱難。它所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因疾病或事故而致殘的人群,包括神經系統損傷、骨關節和肌肉損傷、感官及智力殘疾等。

    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患者往往會感覺到枯燥、無聊,無法按要求完成訓練項目。而VR技術通過生成一個虛擬的、高仿真的場景,就可以讓患者在其中嬉戲游玩、執行任務,從而達到康復訓練的目的。比如患有肩周炎的病人,通過虛擬現實的場景去摘蘋果,從而間接地達到康復的效果。

    同時,以色列科學家還研發出一種用虛擬現實結合傳統物理治療來幫助受損四肢恢復的方法。他們為患者帶上VR頭盔,用配合其它健康肢體一起進行鍛煉的方式來鍛煉受損肢體,通過VR模擬健康肢體的運動,讓患者模擬VR中的運動,達到鍛煉受損肢體的目的。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虛擬現實訓練和健康肢體的共同努力來幫助受損肢體康復治療的方法,對于修復受損肢體血液流動性以及運動技能非常有效。

    用VR模擬人體內部情況 讓醫生快速了解病癥

    對癥下藥,是醫生最基本的責任。如何“對癥”,卻成為每一個醫生必須面臨的考驗。在傳統醫學上,所有幫助醫生“對癥”的方法都是讓病癥可視化,讓醫生更清楚的看到病源。比如,X光片、心電圖、血壓計等。

    而在VR技術逐漸成熟后,醫生佩戴VR頭盔便能獲得病人的CT和MRI圖像、重建病人的解剖結構,準確觀察病人病灶位置,確定潛在風險,為復雜的手術做好準備,甚至可以使切口和并發癥最小化。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外科教授內爾?馬丁在使用VR觀察腫瘤后表示,“虛擬現實讓你能夠180度,甚至360度了解解剖學情況,而用以往技術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在10分鐘或15分鐘時間里,我就能看到可能會遇到的關鍵問題。而以往,我們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經驗積累。”

    在模擬病灶的同時,VR技術可以全方位立體式展示人體結構,彌補了人體標本不足而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學習機會的遺憾。VR可以全方位立體地展示人體的各個器官、結構、血管。學生甚至可以把器官“拿到”面前近距離觀察,極大的滿足了醫療教學的需求。

    VR遠程醫療不受空間限制 遠程專家可交互會診

    一直以來,醫療資源短都是我國醫療行業面臨的重大問題。高精醫療人才集中在一線城市,使得偏遠地區的醫療人才短缺,患者面臨“看病難”的現象。

    通過VR技術,虛擬手術與遠程干預的結合將能夠使專家會診不受空間的限制。甚至VR遠程醫療可以在手術時進行,讓手術室中的外科醫生能實時獲得遠程專家的交互式會診,還可以應用交互工具,遠程專家幫助主刀外科醫生的操作,甚至是通過遙控幫助操縱儀器。

    如此這般,通過VR遠程醫療,病人的各種生理參數可以在北上廣甚至是國外的醫療專家面前的虛擬病人身上,專家們可以基于此做出及時的診療,并給出相應的治療措施。

    目前,美國佐治亞醫學院和佐治亞技術研究所的專家們已經合作研制出了能進行遠程眼科手術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在有豐富經驗的眼科醫生的控制下,更安全地完成眼科手術,而不需要醫生親自到現場去。

    今年1月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中,國家明確提出了對遠程醫療的政策支持,希望借助遠程醫療來發展農村醫療健康產業。而遠程醫療的出現,也可以緩解目前我國基層醫療崗位人才缺失的形勢,同時一些醫生也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為更多病人服務,從而提高收入。

    VR+醫療任重道遠 大有可為

    根據RnR Market Research發布報告顯示,2014年至2019年,全球VR醫療服務市場的復合增長率將達19.37%。同時,在高盛2016年的報告中也對VR醫療的市場規模進行了預測:2020年VR/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美元,其中在醫療保健領域市場達到51億美元,覆蓋340萬用戶。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未來幾年VR將會給醫療行業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必然將為VR+醫療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VR技術的發展,內容和應用的不斷誕生,未來人們將會利用VR攻克更多醫學難題,甚至在醫療方式上進行大變革。

    最后,套用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的一段演講:虛擬人體已經成為“實驗室到病床”轉化醫學研究的新概念平臺和實驗手段,并已廣泛應用在醫學研究、新藥開發、虛擬手術、醫療器械開發、醫學教育培訓、康復訓練等。未來十年,虛擬人體可能在生命科學和醫藥領域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