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在全國基層醫院推廣遠程醫療,誰先用,誰的診療水平就會提升,誰的分級診療就會真正落實!”在2016年12月9日的“心醫國際分級診療高峰論壇”上,大同市新榮區人民醫院(下稱新榮醫院)院長劉英在說這句話時幾乎是用喊的。
劉英之所以有些激動,是因為他切實感受到了遠程醫療所帶來的好處。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下稱大同市三醫院)每周都會有主任醫師通過遠程視頻,給新榮醫院的醫護人員講管理、臨床、護理等,讓后者的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大同市三醫院和新榮醫院的合作是大同市三醫院醫聯體業務協同的一部分,該醫聯體依托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資源優勢,構建了包括輻射到周邊晉、冀、蒙三省42家基層醫院的跨區域醫療聯合體。為其中29家基層醫院提供了免費遠程會診終端設備,成立了遠程醫學中心。
區域醫聯體、專科醫聯體……近兩年,醫聯體建設可謂遍地開花,其對于推動分級診療、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與其他地方的醫聯體不同的是,大同市三醫院醫聯體充分利用遠程醫療,使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雙向轉診、健康管理、遠程教育培訓、數字資源共享等多種功能服務有機融合,更是將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中心醫院:遠程醫療帶動醫聯體發展
據大同市三醫院院長馬洪山介紹,其醫聯體發展思路是受到了遠程會診的啟發。
2015年,心醫國際在大同市三醫院建設遠程醫療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是否能借助遠程醫療技術推動醫聯體的發展?在大同市三院和其他醫聯體內成員醫院以及心醫國際進行研究論證后,達成共識:要建立以大同市三醫院為中心醫院的新型醫聯體。
2016年6月,大同市醫聯體遠程醫學中心正式啟動。
作為醫聯體平臺中心醫院,大同市三醫院通過心醫國際搭建的多級醫療協作平臺,協同北京、上海近50家國家級醫院,將遠程醫療與分級診療制度相結合,帶動整個醫聯體單位發展。遠程醫聯體服務包括重點專科對口扶持、綠色通道、遠程會診、業務指導、慢病團隊管理及績效考核評估等內容,使上端醫院、下端醫院、醫生、患者四方聯動,在解決基層群眾難以享受醫療資源問題的同時,實現對基層醫院的幫扶,提高基層醫院整體醫療水平,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化。
基層醫院:循序漸進做好實施
基層醫院的感受則更為強烈,本文開頭提到劉英的發言,他之所以如此感慨,就是因為實施遠程醫療以來,“基層醫院得到了從管理、教育、科研到治療等多方面的精準的幫助。”
他介紹,在過去,偏遠地區的患者去看病甚至會騎著自行車或者趕著牛車,到大醫院找專家看病;而現在,通過遠程醫療平臺,真正做到了“零距離無縫對接”。
他說:“遠程醫療對緩解大醫院病人多的壓力,保證基層醫院有事干、有病看,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都有益,是非常好的項目。”
醫聯體涉及上下級醫院,上級醫院的統籌設計固然重要,下級醫院的實施跟進同樣不可或缺。大同縣人民醫院在項目準備上的經驗很值得借鑒。
該院院長李建忠介紹,基層醫務人員年齡結構較大,不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醫院從一開始就從轉變員工的思維意識做起,加強培訓,“大會小會各種會反復講”,而“院長轉變思維方式尤其重要”;第二,為遠程醫療業務配置專人、專機、專房;第三,循序漸進,開始階段每科每月選擇兩例出院病人進行遠程會診,以熟悉流程和操作,逐步過渡到在院病人;第四,建立補償機制,每做一例遠程會診,醫院獎勵科室300元。
經過幾個月的運行,讓李建忠感觸最深的有兩點:時間快,從申請到會診不超過24小時;與專家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基層醫生的診治水平。
成效:醫聯體“體制”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在談及醫聯體運行效果時,馬洪山表示“收獲很大,解決了一些之前解決不了的問題”。
首先,在醫聯體內,醫療協同的及時性、有效性、精準性和持久性得到了保證;其次,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基層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得到了提升;第三,在醫聯體內形成了更有效、更流暢、遠遠優于體制外的運行模式;第四,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帶來的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問題。
馬洪山所謂的“運行模式”,得利于當地政府和衛計委的支持。比如,醫聯體醫院的醫生在各成員醫院內執業是不受限制的,不用重新注冊。
在共享優質醫療方面,該醫聯體也進行了探索。比如,大同市三醫院的手術室在周六、日對醫聯體的縣級醫院開放,下級醫院的病人可以到上級醫院做手術,由后者提供技術支撐,“我們的主任醫師和麻醉師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比較復雜的一級和二級手術。手術做不下來的,我們的醫生可以上臺做,如果中間出現問題了,病人可以留在三級醫院接受治療。”馬洪山強調:“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讓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基本實現與大醫院“同質化”,自然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前來就醫,如此一來,分級診療的問題自然就實現了。馬洪山仍然把其歸功于“體制”優勢。
規劃:輸出管理進行更多探索
雖然大同市三醫院醫聯體運行順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他們并沒有滿足于既有的成績,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更長遠的地方。
馬洪山介紹,大同市三醫院計劃把其HIS系統引出到醫聯體成員醫院,這樣不僅能幫助其規范流程,而且還可以做到信息的實時交互和共享。目前,這項工作已經部分完成。
及時便捷地獲取醫療影像是馬洪山的另一個需求,“我們已經與心醫國際達成共識,心醫國際會在影像方面給予更多支撐。影像資料對于會診非常重要,如果有更簡便的方法去獲取,對會診會很有價值。在固定的醫院會診室外,下一步還可以用移動的手段進行會診。”
還有管理輸出。他希望通過遠程醫學中心把醫院管理對接起來,而不僅僅是醫療行為,“管理的對接更有普遍性和指導性,對醫院的發展更有幫助,也能推動政府和衛計委對這件事情的支撐。”
馬洪山透露,他們正在向政府和衛計委打報告,希望在其支持下,“在我們醫聯體內完成很多需要探討的問題”。
“遠程醫學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馬洪山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