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智慧醫療也有云端里的煩惱

    智慧醫療也有云端里的煩惱

    近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宣布:為12歲男孩成功切除樞椎,并安裝了世界上首個3d打印技術“打印”的人工樞椎。這是信息技術在中國醫療領域應用的一項成功案例。

    無獨有偶,普林斯頓大學則成功打印出仿生人耳。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這只耳朵還超越了正常人耳。研究人員通過細胞和類似耳朵紋理的納米材料,將帶有軟骨的環形電線連接在一起,直接連接病人的末梢神經,使病人能聽到比一般耳朵頻率高100萬倍的聲音。

    實際上,信息技術給患者帶來的已非某個新生的“零部件”,而是醫療全程的一次徹底革命。信息技術正在改造醫療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所展開的創新性活動,不僅在西醫范疇,而且深度觸動了傳統中醫的靈魂。

    前不久舉行的以“智慧醫療創新,數據云端展望”為主題的科技沙龍上,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王映輝介紹,目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持下,我國多家中醫院將信息技術引入了中醫臨床研究。

    比如,如廣安門醫院已應用“名中醫診療信息采集及分析挖掘平臺”,采集到名醫診治某些疑難病治療案例,將疑難病癥的主要要素如癥狀、檢查結果、診斷、治法、療效指標等信息,直接轉化為可分析的數據,然后利用挖掘分析平臺,快速分析與展示,為青年醫生提供學習范例。

    “我國政府目前正在支持醫療界構建全民健康云,對百姓健康進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王映輝透露。

    在健康云藍景中,病人可預約掛號、支付,進行診前準備等多項活動;醫生可開展診前病情預習、診療方案擬定,對云端病歷進行綜合分析等;醫院則能免去計算機房、病案庫房等;衛生管理部門可進行全民健康檔案信息化,對病歷檔案集中管理,對疾病給予監控、分析和預測。

    關于健康云的建設,政府可建立統一的基于云平臺的數據中心。it企業提供云平臺的采集系統、運營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統計分析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教育培訓系統,使患者隨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在追夢健康云的路途上,人們不時見到各種監測、診療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暫露頭角,有些讓人眼花繚亂。就各種可穿戴設備而言,眼鏡、手環、襯衫、床墊等,有的可跟蹤跑步數據,有的能判定跌倒傷害,有的可報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的監測住院病人的心率,可謂異彩紛呈。

    健康云對于醫療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美好的愿景。

    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如此描繪:未來,人們運用各種專業終端設備,采集用戶的身體體征參數數據,如心電圖、血壓、血糖、能量消耗等,通過網絡將體征數據發送至專業健康管理服務平臺,由平臺對用戶的健康進行長期個性化檢測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包括7×24小時的心電監護、醫療指標的分析,即可為用戶提供健康指導、建議或提醒。

    通過公網、專網等網絡傳輸手段,構建無線數字醫院,進行遠程醫療服務,遠程醫生護士站,危機數值預警處置、無線遠程會診、遠程健康指導等等。

    但是,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醫療之前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目前很難建設一個規范、統一、能有效運行的健康云系統。

    郭源生以市場上可穿戴設備為例指出,市場上可穿戴設備都是用超低功耗單片機+傳感器+鋰電池或紐扣電池制成的產品,續航時間一般為兩周,或一個月略長,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

    此外,就健康云系統而言,目前還缺乏多層面相結合的頂層設計,標準難于規范、統一,各類產品設計思路混亂,缺乏管理理念等一系列問題。可見,健康云的美麗圖景,目前在云端里存在諸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甚是讓人煩惱。

    關鍵詞:移動醫療醫療大數據數字醫療智慧醫療遠程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