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31日,西安市正式宣布啟動未央區醫聯體項目,為全國醫聯體建設的“紅七月”劃上了圓滿的句號。該醫聯體是由長安醫院為三級醫院,聯合2家二級醫院和7家一級醫院共同組成,旨在通過遠程醫療平臺的搭建,加強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的協作交流,逐步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心醫國際數字醫療系統(大連)有限公司是該項目遠程醫療平臺支持單位。
而這只是全國醫聯體建設工作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7月份全國共有30余個醫聯體項目落地。據了解,這項舉措旨在探索“急慢分治、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新模式,在區域范圍內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創新群眾就醫模式,大力提升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
醫聯體建設進入爆發期?遠程醫療企業頻曝光
過去一個月,來自多家媒體的相關報道將醫聯體建設推上了輿論潮頭。據媒體報道,北京市“已建成38個區域醫聯體……預計2016年年底將建成50個左右,實現轄區居民全覆蓋”;天津市“年內將建立10個醫療聯合體”;青島市“已建立142家形式多樣的醫聯體……為基層提供服務12萬余人次,實現雙向轉診3680人次”;黑龍江省“年底前組建100個醫聯體,且在明年年底前全面推開城市與縣(市)之間的醫聯體建設,實現全省縣級公立醫院全覆蓋”。
2015年4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3號)的文件。確立了公平可及、群眾受益作為醫療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要逐步建立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
醫聯體項目的密集建設,也讓一批優秀的遠程醫療技術企業更加廣泛地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以西安市未央區醫聯體項目為例,為該項目提供遠程醫療平臺支持的心醫國際,其成長“履歷”可謂亮眼: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的遠程醫療平臺在上端醫院建立了近40家國家級會診中心,為中日友好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宣武醫院國家遠程卒中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阜外醫院國家心血管中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等一系列優秀的國家級中心醫院以及1100多家遍及全國的二、三級醫院提供了遠程醫療平臺支持。
遠程醫療駛入“快車道”?商業化運作或成下一步重點
?毫無疑問,醫聯體建設工作加速了遠程醫療的發展。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989253個,其中醫院2623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2460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5070個,其他機構3343個。“如果說此前遠程醫療是以主動探索為主,那么現在醫聯體建設要整合如此大體量的醫療資源,可以說是倒逼遠程醫療加速發展”,一位醫療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記者調研多省市衛計委政策文件后發現,現在起到明年是醫聯體建設的穩步推進期。對于運作模式的探索將成為這一階段的重要課題。與此同時,民間對于對遠程醫療運作模式的探討開始發聲。國家衛生計生委遠程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盧清君表示,遠程醫療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和帶動基層醫療發展的最有效率和最可實現的手段和工具,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重要途徑,是達到公益性醫療體制改革的“快車道”。然而,要達到全民健康的公益性目標,需要建立符合醫學規律、符合經濟規律、符合社會規律的遠程醫療示范體系,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可復制的、可獨立運行的商業機制。通過遠程醫療運行體系的縱向鏈條,帶動技術供應產業的橫向發展,就能形成醫療產業化、持續化、規模化的新格局,推動醫療產業整體發展。
盧清君主任分析,醫聯體最終是否可以落地生根,僅僅依賴政策的推動是不夠的,需要國有公立醫院發揮行業引領作用,順勢利導,主動融合數字醫療和信息產業新技術,建立符合醫聯體各方訴求的運行機制和體制;建立符合產業化發展的商業模式;引入社會資源,填補行業發展的“短板”,補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建立“需求引導型的聯合創新”機制,減少社會資源無序、無效、無為地向醫療領域投入的“跟風潮”。順應社會不同階層的醫療健康訴求,正確引導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對基本醫療保險形成補充格局,探索一條利用社會資源推動公益性醫療體制改革的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