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互聯網+醫療健康峰會順利進行,中日友好醫院信息處副處長張鐵山《互聯網+醫療服務生態與信息標準化建設》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一直說的互聯網+,不管它加什么,或者誰加互聯網,現在我們慢慢有了共識,互聯網更是一種思維或者方法,不單純簡單只是技術。我相信,在實踐中做這個事的人,已經感觸到這個事情了,僅僅從IT角度出發是非常難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服務生態。
互聯網不管加什么,它還是技術創新驅動的生態整合,所以技術創新過程中我們還要重點關注,如果沒有這個技術創新支撐它的話,我覺得做起來還是有很多是不能達到的業務目標的。
服務生態有3個方面:
1、互聯網+醫療服務生態要素。
人和事兩者,如何能夠更好的整合起來,我相信大家的苦惱都在這里。生態就是這樣的格局,都在存在,都在成長,都在共生。所以,我做這個事情之前,以生態的思維思考的時候,我就在想大家都不要抱怨,人人謀全局,人人從自我的角度往前努力。我倒想,我們談互聯網生態服務,恰恰是面對現實來思考它的問題。
2、互聯網+醫療服務生態的關系。
至少有7個領域的模塊,核心的兩部分,中間的醫療照護和患者服務,下面會有它的微循環問題,照護是硬醫療,患者服務類似于軟醫療。大家剛才說的預約、掛號、配送、物流,它跟醫療相關,但它屬于醫療的生態環境,院內有,院外也有。
醫療這件事情不像零售產業是頻次非常高的事情,這個過程中同時它有比較嚴格的政策管理機制,這個層面是有嚴格的準入和監管的,而且有比較完善的體制,同時還有一些內部比較成熟的機制。同時,我們非常明確它的價值體系是如何保證用戶安全、提高服務品質、增加組織效率,最后讓所有相關者在這個體系中是有價值的,我相信這也是大家所訴求的服務生態關系。
3、互聯網+醫療服務生態微循環。
醫療照護流程,通過患者參與、資源調整,實現治療決策,這些目的、方案和計劃,究竟在什么地方實現,用什么方式實現?隨著技術的發展,組織機構的變革,都會不斷擴大和擴張。在治療執行方面,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我們現在看到的看病是發生在實體機構,其實傳統已經形成了。大家其實應對的都是傳統形成的力量,而并不是某家醫療機構的力量。
我也想跟各位說一下,這件事情別說外部的互聯網在觸動,我們內部也在天天做。這是個非常典型的在醫院胸痛的臨床思維和診療流程。我們很多從醫的人,大家也知道,我們內部的信息化都沒細到這種程度,以標準的方式保證患者的安全,這件事情還是我們一直訴求的,我本身也在努力成熟。
這條虛線,剛才阿里的倪總也在談,這些事情只要我們基本的機制規律沒什么問題,它是方便老百姓改善體驗的事情,這里有些政策邊界是我們要處理的,但只要滿足用戶價值,符合我們基本的機制管理方式往前走,其實都是可以做的。包括倪總說的預約掛號服務走向互聯網,原來有一個場合我也跟大家說過,我們是在規范這些行為背后機制的合理性。這些事情,其實就需要從技術平臺想辦法,分級診療、相互轉診,最后還是一定要做這個事情的。
日本連建設設計都外包,醫院內部只要非核心醫療的都可以包出去,所以藥品、物資配送我們也在嘗試,只要符合臨床生產標準規則的耗材,在準時的時間能到達使用者,你究竟在哪其實對我來說我并不關注。所以,我們也在嘗試探索這樣的事情,這就會給我們很多機會。
外部資源供給與財務支付體系,醫院作為一個社會的細胞,全都是在市場經濟下存活的,不管是醫院事業單位還是非盈利機構,站在我的角度,因為我是信息口我們這個團隊的負責人,所以我們最關注的還是這個事情,在我們基本了解了這個業務生態之后,我跟很多做互聯網的公司說,互聯網公司千萬不要忽視了技術創新和你們對信息標準的把握。同樣,我也在今年試了一下,我自己通過一個走出去的互聯網平臺,連接了三家互聯網平臺,在真正真刀真槍打仗的時候,我發現三家是不可能完完整整的做到這個情況的,因為每家在業務設計的時候,最早的勾畫不一樣。當我們拿這個東西真正實現的時候,用兩個月連完之后,結果是完全不同的。發生在我們對信息標準本身的準備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互聯網生態是一個大勢所趨,大家都在做。我相信,國家、政府、機構,沒有誰是他的主動障礙者,沒人會故意阻礙它。所以有這么幾點:信息規劃治理、信息架構設計、互操作性與集成、信息安全與管制。
在集成規范這塊,我們究竟導向的是電子商務的集成,還是導向供應鏈的集成,還是導向價值鏈的集成?最后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您要思考跟醫院談什么,您和醫院匹配什么。用戶可以不知道云在哪,對IT部門要清晰的云在哪,如果所有人都是虛的,那這個事情太危險了,所以我們不同層面的人我覺得要考慮不同層面的事情,因為我們也是個技術的交流,包括很多人也是技術驅動的公司,千萬不要忽視技術創新和技術背后的細節,如果忽略了這是很危險的。
縱向關系,這也是我們說的問題,特別重要的,你首先要從業務需求驅動,要跟大家講明白,這是一種手段,讓他聽明白,最后這件事情一定是可以落地的。因為互聯網也是我們向外看的手段,各位做互聯網的手段向醫院內部看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把這個東西匹配上,互相才有對話的基礎和平臺。
還有互操作性與集成,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做互聯網的企業是知道這些東西的,包括DICOM、HL7-CDA、HL7-RIM,IHE模型,我們真正能夠達到未來信息之間是A和B能聽得見又到心領神會的階段,這其中的工作是非常專業的。大家要認真研究研究這些,這些對我們下一步做基礎架構有很大的幫助。
安全與法治:為什么從國家層面這么重視這件事呢?最后通了之后,最核心的是信息和數據。醫療不但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我跟大家說一個可怕的例子,如果被某人掌握我們黃種人的基因,他只需要研發一種轉基因食品或者藥物,或者播散易感病毒,這件事情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我們是嚴格禁止生物標本流出國外的,血液、DNA是絕對不可以往外走的。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安全的技術、安全管理手段,都不但是信息保護,因為它真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三體》大家都看過,未來我們的信息數據越多,獲取的東西越多,就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別人竊取這個事情可能是有30年規劃的,這些東西也是我們需要謀劃全局考慮的。因為,很多人連這個意識都沒有,何況手段和方法了。
最后,還是想用習總說的這句話,中國目前最好是少扣帽子、靠談概念,我們真正下地干活才是實事。我們要了解互聯網+醫療的生態,這是整座大廈的根基,因為本身這個行業就在慢慢重組的過程中,彎路能避開我們有避開,踏踏實實把這事做好,讓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真正通過它得到最大的價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