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2016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直播 > 中醫科學院李國正:移動醫療助力中醫藥健康大數據

    中醫科學院李國正:移動醫療助力中醫藥健康大數據

    14日上午,互聯網+醫療健康峰會順利進行,中國中醫科學院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李國正以 ?《移動醫療助力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中醫科學院李國正:移動醫療助力中醫藥健康大數據-智醫療網

    非常高興今天在這跟大家一起分享在中醫藥健康移動醫療的相關工作,我是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大數據中心。今天主要是跟大家匯報幾個方面,一個就是匯報一下像剛才王新宴主任講的,咱們精準醫學需要大數據的支持,我們中藥發展也是迫切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二三四介紹我們正在做的跟移動醫療、智慧醫療有關系的平臺建設和系統建設,最后匯報一下我們國家中醫藥數據中心相關的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中醫藥特別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傳統上大家都知道醫生需要對病人進行一個癥狀的感知和相關的臨床表現,在這里面需要建立一個癥狀群,每個癥狀也是非常復雜的,包括時間、地點、程度、性質等等,在中醫里面描述頭痛的時候,并不是說你頭痛沒有,而是說你頭在什么位置痛,什么時候痛,中醫早上痛還是晚上痛,差別特別大,你痛的程度怎么樣,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數據。有了這個之后,醫生通過結合他自己學習的理論和他的一些實踐經驗,能夠確定這個病人的病因,結合實踐,我們再進行確定,之后再進行一個干預,最后我們進行一個療效的評價。這個過程跟西醫的過程有些類似,但是我們知道中醫在進行感知的時候,他非常有賴于中醫醫生本身的經驗。有的醫生非常厲害,他可能不用摸脈,一看就知道你身體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況。這個我們在有關的一些機構里面能夠看到,在黃帝內經里面講到望而知之謂之神。有的人不需要說一句話,一搭脈,就知道這個人哪有腫塊,我親眼見過這樣一個事例。

    現在比較多的醫生是問,問你頭痛不痛,出不出汗,哪不舒服,還有一些相關的癥狀,再看看你的舌和你的面色,進行診斷。這個是跟流派,跟這個醫生經驗是非常相關的。同樣一個人的臉色,有的學派的人著重會看你的臉色有沒有發白的那一面,他好看你需要補多少陽。中醫為什么看起來比較玄呢?在這個過程里面,不同的流派結合自己的經驗,采集的癥狀群會有些變化。在病因、病機、病位、病勢和治則、治法、方藥、手法也會有些差別。我們需要對醫生的辨證論過程進行一個數據化,分析挖掘規律,能夠從個體醫生到群體醫生,形成一個整體的數據支持的中醫體系。

    我們從疾病擴展到健康,對健康來說,我們也是希望形成一個閉環的健康。從癥狀的采集包括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帶著手環或者帶著相關的健康設施,這里有可穿戴的,有四診儀器,有辨證論過程數據化,有理化檢查,剛才王主任提到指標溯源,尤其結合咱們中國人的情況,結合每個人的年齡、男女等等情況,來進行精準化的一個參數的設定。我是非常贊同,尤其從中醫角度,非常認同王主任的觀點,覺得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希望能夠參與到王主任相關的工作里面。

    我們采集了之后,進一步進行一個辨識,健康的辨識還有疾病的一個預警。這些是需要建立一些模型,這個模型的建設也需要大數據的支持。現在我們針對亞健康、糖尿病、大姨媽都有一些模型來支持,現在有些APP做的非常不錯。結合辨識的結果進行干預,包括常用的西醫的措施還有中醫的運動、飲食、生活等等這些措施,最后我對采集癥狀進行一些療效評價。

    我最近也是在發改委有一個項目,搞大數據工程的一個建議,我們討論來討論去,覺得應該形成一個整體框架來進行建設。有人做采集數據,有人做辨識模型的,有人做干預的,形成一整套的一個框架體系。這里這個圖和王主任的那個撞衫了,我們在系統研究健康的時候,小人群、小數據,很難建立規范的體系,無法找出真正的規律。就像大象僅僅哪一個模塊出來,以為是一個柱子,哪一塊出來可能以為是一條繩子,往往引起一些誤解或者不正確的科學理論。科學理論也是不斷在修整,隨著我們認識范圍的增加,數據量的增加,會不斷進行擴展。

    范式理論是在1964年庫恩在一本書里面提出來的,中文翻譯過來叫科學革命的結構,一種范式就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和基礎體系的綜合體系。王主任提出這是精準醫學的一個研究范式,需要一群人共同認同這個研究的理念,認同研究出現的一些問題。現在的問題很難通過原先的范式解決,所以我們需要提出一個新的范式來去解決它。我們提出來真實世界臨床科研范式研究,就是以人為中心。尤其我們在中醫,中醫這個人還不光是病人,現代醫學我們常常以病人為中心,檢查完了之后再去解讀就可以了。但是事實上西醫解讀的時候,普通的醫生尤其剛畢業的醫學院的學生和我們知名的像王主任這樣的主任醫師,其實差別還是非常大。但是在中醫里面就明確提出來,是以人為中心,病人和醫生雙方的,病人的情況怎么樣,一方面是病人的客觀情況,另一方面就是反映在醫生那里他的理論和經驗的認知,來獲取這些信息,非常關鍵。以數據為導向,以問題為驅動,在我們醫學研究里面所碰到的一些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我拿出來跟這個實踐和科學計算相結合,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臨床科研一體化。這個總結了在過去兩千年中醫學研究的一個模式,一個范式,我們中醫學為什么現在習總書記經常強調中國的文化,東方文化一定要輸出,一定要讓大家了解。其實我們文化里面含有非常豐富的,非常優秀的一些成分,完全是可以供西方醫學進行借鑒、參考甚至融合,甚至達到領先的。咱們文化要領先,也是需要咱們扎扎實實拿出一些西方科學能夠認同的結果。

    對于真實世界臨床科研粉飾關鍵要素,一個是思維,首先認識到有這些問題,我們覺得我們需要去做這些事情,或者我們明確有哪些問題去研究,然后我們通過我們的技術來去做臨床診療過程或者我們相關的一些研究,得到相關的數據。往往數據有很多,但是我們如果沒有思路的話,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做,往往這些數據在有些人眼里是垃圾,在另外一些人可能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數據。我們現在技術的發展已經非常迅速,現在不管是云計算、大數據,最近比較火的谷歌的阿爾法狗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后面還要再跟中國更加知名的一個冠軍進行交手。說明技術的進步是日新月異的,我們怎么能夠把這些技術更好的運用于咱們臨床的一些科研里面去,需要相關的一些思路上的引導。

    國家政策我不詳細說了,我們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理念,一方面進行臨床大數據資源建設。我們現在一方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有6家醫院,進行互聯互通,有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醫院,這個有數據支撐,這個已經做完了,國家中醫重點專科所在醫院,有547家,1528個重點專科,210我病例首頁。還有基層中醫館32個省,建了1.5萬個,我們希望建立一個云平臺。計算資源方面我們已經投入了六七千萬,建設了非常高性能的計算機PB級的存儲,等保三級,按照臨床的要求來建設的。

    第二個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們的思路,中醫個體化診療能力提升的問題。剛才講到中醫的時候,這個畫面兩千年以前的時候是這樣進行的,到了兩百年前就不是這樣了,當時理學非常旺盛,不能再見面進行診斷,但是這個模式基本延續了兩千年。現在到我們去中醫院也是按照這種模式來進行診療的,怎么進一步借助現代化的技術來提升呢?我們提出一個診療過程的數字化。這是我們原先一個手工的模式,望聞問切主要靠感官來進行的。治療我們現在是藥物和中醫手工診斷,創新考慮靠悟性。過去繼承就是讀書和跟師,將來我們希望建立完整的知識庫,有名老中醫采集的時候能采集數字化的信息,將來把天氣、地理還有人的臨床診療和健康數據都能夠采進來。我們做了一些研究,天氣和人的痢疾的發作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另外我們希望建設一些智慧機器人來進行自動化的診療。希望建設智能3.0,繼承就是中醫特色虛擬人體模型的遠程醫療,怎么能夠把中醫這些理論建立中醫一個人體模型非常關鍵。另外就是采集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采集異常的數據,我們經常有些正常的數據,我們要統計,但是異常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個就是我們在進行干預的時候會把它的療效納進來,我們在我們所設計的系統里面已經設計了。到最后我們希望中醫能夠跟人完全融在一起,借助移動醫療能夠實現完全的自動化采集,診斷、干預都在一起進行。最后就會形成這樣一個局面,醫生有這樣的裝備,有便攜式的眼鏡、手套,就可以進行數據的自動采集。

    像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工作在做了,包括望診,面色的提取,問診,量表癥狀優化,聞診,聞氣味,咳嗽,病人咳嗽的次數,咳嗽的程度,有的病人咳嗽一下就覺得非常嚴重,有的病人就非常粗壯,他覺得咳嗽幾下認為都很正常,沒關系。包括我通過病人的聲音進行一個情感的識別,在人體情感里面,跟人的身體疾病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針對望診,我們需要采集這樣一個面或者舌的圖象,我們對這個面色和舌色進行一個校正。因為人看到的自然的顏色和在燈光底下、太陽光底下,差別非常大。如果不做顏色校正的話,無法知道真正的顏色是什么。然后再做舌體的自動分割,把眼睛、鼻子、嘴唇、面、舌都分出來,然后再進行顏色的分類。舌有舌苔,有舌體,有舍侄,有沒有裂紋,形態怎么樣,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診斷要素。

    將來我們希望結合咱們移動醫療的論壇,我們希望大家在座的做醫療的努力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一些配件,就可以用手機來自動獲取相關的信息。現在大家對健康非常在意,尤其現在喜歡自拍的人非常多,在自拍過程中,我們能夠把人的健康信息自動能夠展示出來,進行一個提示,非常好。今天需要多喝水少喝水,多吃蔬菜,多吃水果。

    第三個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們最近在做的一個國家非常重大的項目,整個項目是5.3億,撥到各省來做的。我們在做整個云平臺的軟件開發,整個軟件包括電子病例、輔助開方、輔助診斷、名老中醫知識庫、古籍文獻知識庫,還有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這個用在社區和鄉鎮衛生院或者各個診所,我們希望能夠在社區里面,臨床的醫生,要有一定結構化的臨床的電子病例,對于知識庫的話,我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知識庫。還有一個輔助開方,我是醫生,錄入一些癥狀,進行一個方劑的自動推薦,讓醫生來選擇。另外我們會推動遠程醫療,我們這個遠程治療主要指的是基層醫生和上層醫生怎么做溝通,還有怎么提供相應的一些材料。國家平臺主要部署基礎資源庫、電子病例庫、中醫藥知識庫、共享交換庫還有遠程診療、遠程教育等等。現在各個省都有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現在剛剛項目部署,我們有些指導意見,具體在建設過程中,到每年每個省會有一個中醫藥數據中心。這是我們研發的一個過程,現在這個平臺在進行集成。

    下面給大家匯報一下中醫醫療與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這是我們劉院長一直致力于這項工作,建設結構化電子病例系統,數據清洗與整理,數據抽提、轉換與加載等等。最近我們開發手機三個系統,一個就是預診系統,這個是基于pad來做的,不詳細說了,一個是可以進行模板的選擇,可以進行結構化的編輯,非選擇的內容也可以進行編輯。另外就是我們pad的內容和電子病例,跟his系統是無縫對接的。移動查房,我們主要展示一下這個,一個就是進行患者生理診療指標的一個描述,另外是列出患者主要的問題和輔助臨床醫生的診療決策,這是一個相關的圖。在病例調閱方面,我們希望調閱相關的病例,這個就是進行臨床的隨時查看,還有檢查檢驗結果。我們會拍照片和錄音,也可以在床旁進行操作。

    第三個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希望有一個療效的采集和反饋,借助這個pad,我們可以進行診療進展、就診的歷史以及醫院的療效評價,包括量表的提供和反饋,都可以來進行,這是多個量表。我們開發了一個手機端,前來就診的人排的非常長,讓大家掃一下碼,把這個APP下載下來,就可以邊治療邊反饋。另外我們進行疾病研究過程中,需要進行一些調研,我們用pad來做一個隨訪的系統,數據不可能再改了,病人輸入了,別人都不能改。這個數據一錄入,本來在哈爾濱一個醫院錄入的,在北京、廣州都可以看到,非常方便。現在在進一步建立標準規范。

    最后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們中醫藥數據中心建設的情況,從12年開始建設,到現在投入七千多萬,已經建設成功中醫智慧云平臺,包括我們在基礎設施方面有60多臺服務器,在數據資源方面,中醫的文獻,還有臨床數據,還有中藥資源,我們各方面的中藥數據正在采集過程當中。我們建設了一個發起組織的中醫藥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我們理事單位有100多家,現在接近110家,還有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單位、投資金融機構。現在張伯禮、王隴德是我們的理事長,主持工作就是我們的劉保延副院長。我們在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以及中醫藥報、人民網等十幾家媒體都進行過報道。我們剛剛上個月舉行了第二次技術沙龍,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下面就是一個招聘,博士后招生,做一個廣告。非常感謝大家,簡單做這樣一個匯報。謝謝!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