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健康中國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報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智醫療聯合主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以“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為主題,與會專家針對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議題展開精彩演講和討論。1000余位醫院、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行業精英參加了會議。
13日下午,會議移動醫療創新論壇對話環節順利進行。對話討論環節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院管理處處長王海濤主持,參與對話討論的嘉賓有邁外迪佑康CEO夏華劍、愛壹得王卓耀、浙江省眼科醫院杭州院區信息中心主任楊杰 、易觀智庫醫療行業研究總監姜昕蔚 、毗鄰智慧醫療董事長王斌。對話圍繞“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新與發展”主題展開精彩討論。以下是對話環節文字實錄:
王海濤:請大家簡單聊聊自己的想法,移動醫療領域的,什么都可以。
夏華劍:我們主要是解決這個行業的最后一公里人滿為患的問題,通過WiFi這個服務構建起院中服務的連接。
王卓耀:大家好!我來自愛意德公司,我們最核心的是自己的FDA手段切入移動醫療領域。
楊杰:作為醫院方代表,我想希望大家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
姜昕蔚:道阻且長、行則降至。
王斌:我認為,技術創新在移動醫療領域真的非常重要。
王海濤:大家的各位記得不記得,有一個公司,他大概在十年前,他是做健康風險預測的,他開發了一套系統,也是從美國回來的,叫KYN(你知道你身體的密碼嗎),跟中國的一個衛生醫療機構合作的。但十年過去了這個公司不存在了,技術非常好,市場有需求,跟每個老百姓健康都相關,但為什么這個公司消失掉了?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支付,誰來埋單的問題。
現在同樣,移動治療、智慧醫療,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就是誰來埋單。互聯網一樣可以找到可以拔毛的那頭豬,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王斌:要把醫療數據轉變成電子信息技術,這是個很大的創新。實際上,就是技術底層沒有做到位,比如支付就是移動醫療住干預的內核,極早干預的話很快就會成為世界老大。
關鍵是技術要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像埃隆馬斯克發明的可回收火箭,大量的節省了火箭發射成本,移動互聯網上半場我覺得已經結束了,不要追風那個時代,一定要做底層的原始創新。
姜昕薇:我其實有個想法,我們去分析一個事情的時候,特別喜歡用一個模型叫經濟條件、政策條件、社會條件和科技條件的模型。剛才您說的案例典型是我們的社會條件沒有完成的情況,社會沒有那樣的意識,但今天的環境不太一樣了,我們公司昨天剛剛開過會,我們是一個基于移動互聯網來做事情的公司,但我們看到的AI未來會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像今天的互聯網一樣會成為我們的基礎設施。
但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互聯網是當前的基礎設施,而未來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先驅會做AI方面的探索。現在移動互聯網,也正在幫助我們的用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另外一個觀點是,我們能不能找到那頭豬,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燒錢的企業很多,但不少錢的領域也不少。
其實在整個互聯網領域有很多家折算的企業,我們也都非常看好這樣的企業。我們認為,找到這頭豬其實很難。
王海濤:你在移動醫療APP上會花錢嗎?
姜昕蔚:我其實是個個例,因為我的父母都是醫生。
但我的同事們會,我最近面試很多要來做醫療分析師的小孩,他們手機里全部都有春雨,都在用網上問診的模式。
王海濤:在座的各位有多少在移動醫療移動APP上花過錢購買過服務?所以看看我們的消費。
姜昕蔚:當然這是個樣本比例的問題。
王海偉:我們聽聽醫院怎么說。
楊杰:哪怕是同樣的案例,十年前不成功,今天就可能成功,像智能手機、微信、網上支付的使用率跟十年前完全不同。
所以我覺得,大家在想怎么去找豬,其實對院方來說現在不知道豬在哪,但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情況下,醫院也有一些醫院投入錢改善服務。患者也有一定的意愿,可能還不是很成熟,但有這樣的意愿,整體還是看好的。
王卓耀:我們曾經參加了上海市家庭醫生研究論文,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療資源是極度不平衡而且是極度缺乏的。最重要的是國家要對社區醫院進行投資,使得全科醫生和家庭醫生能夠豐富。
王海濤:我們聽聽搞連接的怎么說。
夏華劍:其實我是學醫的,我們自己也經常想這個事情,因為處于健康狀態的人往往不太關注健康,這是我們的基因決定的。還有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所謂的健康評估,沒有找到太多正確的方向。為什么日本的平均壽命比我們高出一截。這個問題提的很大,剛才通過易觀的報告也看出來了,移動APP的應用還是相對低頻的,相對高頻的是慢病管理。
王海濤:其實我更關心的是支付,就是誰成為埋單的人。十幾年前,預防醫學的概念開始興起,作為一個軟件平臺來提供這種服務。但現在的移動醫療,大家通過姜總的報告也看到了,大部分的是在做慢病管理和診后服務。也有很多,包括體檢和周邊管理。真正觸動深層次診療服務的,在移動醫療方面還不是很多。
一樣的問題,如果一個行業沒有埋單的人,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是有限的,大家用微信大家付費嗎?互聯網的典型特點就是屌絲經濟,就是付不起錢的人才玩兒,移動醫療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姜昕薇:我們做了一個報告《中國消費升級報告》,以前大家認為我們需要看盜版電影、電視劇,但現在看一下,不知道多少人看過《太陽的后裔》,這個劇出來之后,我們看到愿意付費觀看有版權的電視劇的人正在急劇指數型的增加,其實這是個社會觀念的扭轉。我們一直以來是個屌絲經濟狀態,大概是整體的社會環境是這樣的。
但無論是出境游的爆發,手機端游戲付費的爆發,其實都是整體消費升級的理念。
可能我們現在去看醫療,因為沒辦法用醫保埋單,但是我們這個趨勢已經來了,只是大家習慣正在往那邊走,可能更多的資本、玩家進來之后,我們不斷的去教育用戶,教育用戶其實是有成本的。
在教育用戶的過程中,慢慢的我們未來就會到達一個程度。就像00年的時候,互聯網+是我們公司第一次提出來的,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但到了去年這個時間點,互聯網就是一個風潮,這15年就是用戶培養的過程。
王海偉:15年死掉多少公司呢?在座的還能堅持住嗎?王總是從美國回來的,美國是怎么解決移動醫療支付問題的?
王斌:有這樣一個公司的模型復制到中國是可行的,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很少,就那么幾家,都是百年老店,但因為他們沒有借助什么技術手段,所以這家公司平安保險投了,Google也投了,他很快就會成為新興的力量,他為什么能復制到中國來呢?因為他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美國一個月的醫保費一兩千美金,對他們都是很大的負擔,但他可以半價搞定。
商保的發展一定是個大的趨勢,這個機會對咱們國家是最好的機會,歷史上沒有哪個機會有這個機會這么大了,因為我在硅谷也看了很多這樣的創新企業,一個企業只有2-3%的機會存活,你要在新的藍海中拼搏。
中國未來的商保就等于主動干預,就等于醫學服務,左右手和一個硬幣的兩面的關系。
王海偉:在座的各位有什么觀點?
觀眾1:我提個問題,我是《健康界》的記者,請問楊主任,我們做的微信服務應該別的醫院能復制,如果別的醫院做需要什么前提?請您介紹一下您的經驗。
第二個問題請問姜總,去年移動醫療方面的資本市場非常活躍,但今年,尤其去年下半年,就沒有那么活躍了,剛才您也講了移動醫療市場是整體向上走的,我想問您,資本市場漸漸的不那么熱,是不是資本在回歸理性?
楊杰: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用戶需求,可以說把用戶的需求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技術上沒有難道,所以肯定可以復制。
復制的前提是什么呢?因為它跟HIS對接,就要有跟HIS對接的能力。
如果微信方面是自己開發的沒問題,如果微信是第三方開發的,就看第三方公司愿不愿意跟你配置,對院方來說需要把我自己的需求充分的實現出來。
如果希望我提供更詳細的細節,我也是非常樂意的。
姜昕薇:去年Q4開始資本界進入了寒冬狀態,這是資本界都公認的,資本放慢了腳步,原來一個月可能要瘋狂的投10個項目,而慢慢就降到了1-2個項目,確實資本更謹慎、更理性了。尤其是在北京這個環境里,因為O2O非常火,有很多的我把線下的內容搬到線上來,去做一個簡單疊加的時候,其實資本對這種模式是不看好的,資本還是要看他核心競爭力。
有一些企業正在試圖更多層面的接觸到用戶,這個用戶不僅僅是C端用戶,也有可能是B端用戶,有些廠商說自己在做生態,或者他在做一些2B的業務,他通過2C的數據以及他得到的一系列資源,可能更好的去指導了B端決策,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會更受資本的認可。
但是我現在看到的是,最近我們也有訪談一些企業,因為我們在做這一系列報告,很多企業都在積極的融資,因為過了去年的寒冬之后,今年其實是有一定程度的回升的。尤其,在AI、VR、AR的助力之下,資本有了更大的信心,不像資本原來只看到O2O這些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信心的。所以我認為,資本是更加的回歸理性了,逐漸的在回暖了。
觀眾2:我關心的問題跟王老師關心的是一樣的,現在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風起云涌。我前段時間接觸一個很大的做APP的廠商老總跟他聊,去年他說大概上線移動醫療的200個APP,總共加起來現在有400多個APP跟移動醫療相關。那么這些項目燒了投資人那么多錢,他現在怎么交待?
咱們講2014年是醫療互聯網元年,這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出現,給我感覺就像2010年千家團購網上線,最后千團大戰,最后只剩下一兩家。這一兩家現在有了盈利模式,那么醫療這個行業,中國的壁壘非常高,誰也進不來。就像春雨醫生,他剛出現的時候,包括我認識的好多著名醫生,他們都持否定態度,不可能在互聯網上實現看病,輕問診也不一定能實現,因為醫生是有責任的。
咱們都知道,王老師您在協和,我上學的時候學到,病理終極診斷,協和百年歷史,他的政策是很嚴格的。咱們知道醫療糾紛現在這么多,隨便說一句話就會擔責任。所以從醫生的觀點上,我們可以給他提供一些保健的建議,但看病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在美國也沒有實現用互聯網看病這件事情。剛才說互聯網是屌絲經濟、免費經濟、共享經濟,怎么實現醫療的任務?去年出了四個反對移動醫療的文件。
王海濤:我插您一句,出文件的那個人現在加盟了春雨醫生。
觀眾2:咱們中國是單點執業的,我去外地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手術,但民營醫院互相打仗,就因為我做了一個手術,回來以后就舉報這個醫院有非法行醫行為,這個醫院最后拿錢巨額資金把這個事兒了了。所以這是違法的,雖然我有行醫資格,但國家規定這么操作就是違法的。
大家知道最近的疫苗事件吧?傳統渠道的就非常嫉妒個人渠道,說本來這錢是我掙的,結果讓你掙的。疫苗是真疫苗,流通渠道也正常,運輸的時候只是沒有用冷鏈,但這些都不違法,只是違規。
所以,中國的政策壁壘誰也抵抗不了。互聯網企業,我認為剛才說的做工具的很好,確實掛號網方便了很多人掛號,這是個很好的便民、惠民的手段,但我們想做點醫療行為,不賺錢的企業是不道德的,這是資本主義這么長時間公認的,不賺錢就會死掉。所以我們認為,互聯網發展,大家要把錢燒在正地方。
姜昕薇:我總結一下,兩個問題,我不知道總結的對不對啊。先說一點感受,就是我剛才說的,道阻且長,現在醫療是個水非常深的行業,就像這位老師給我們描述的里面有非常多的利益環節、決策人和BUG在里面,這是肯定的。
剛才的兩個問題:第一是春雨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除了掛號以外,是否能進入到實質性醫療領域中去?這是一定的,目前雖然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是因為AI技術沒有超過人的準確度,但這個總有一天會實現。現在移動醫療確實還沒有滲透到很多核心內容中去,但有待技術的發展去推動。
第二,政策層面的問題,政策確實為互聯網醫療發展制定了非常多的關卡。但是我們看到了一些,比如天津掌上藥店是可以刷醫保卡的,已經有一些試點在做了。試點的出現,一定是市場需求的導向。
另外,上次我演講的時候,上上周的時候,山東的淄博還是哪個城市,開放了他的醫保支付手段給京東,就相當于他如果在京東上面買藥,可以開放醫保手段了。也就是說,支付壁壘在一點點松動,可能現在還是完整的狀態,未來我認為如果國家李克強總理這個級別能提出互聯網+這樣的政策導向,政策不是死的,法律也不是死的,不然我們的人大也就沒有用了嘛。
王海濤:每個人一句話,說一說,你認為今后的移動醫療應該是什么樣的。
王斌:我想接著剛才的政策問題說,其實關鍵問題不在政策上,而在醫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突破,總有一天會過渡到下個時代,政府也會支持。
Google的無人駕駛,一臺都沒有賣,可是花了幾百億美金的投資,現在去Google面試的時候,一個人無人駕駛車來接你,你不敢上,其實它非常安全。未來,沒有這樣的技術的傳統車,可能就會被淘汰。
健康產業是人類巨大的產業,不但可以賺中國人的錢,也可以賺美國人的錢,醫學領域的人工智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這個大方向我們要把握住,不要被現在的模式固化住了。
夏華劍:我認為也是這樣,在人類醫學技術沒有出現重大突破之前,現有我們所有的移動互聯網手段,實際都只能給現有醫療提供一些支持和服務、提升效率。我們把自己定位在現有醫療模式上,我們的技術能不能給他解決一點痛點,能不能解決他們的候診體驗。
王卓耀:我們這個團隊在07、08年,已經在德國推過類似包括春雨的模式,但那時候由于限制,我們都要寫一句“不能作為醫療診斷用途”,而很多公司都在用我們的結果,但我們之后拿到了美國FDA審核。所以,這是一個漸進式發展的過程。
楊杰: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我還是希望通過相應的技術改善用途的體驗,使用戶就診的便利性和服務得到很大的提升,這應該是這段時間我們很快就能做到的事情。
姜昕薇:還是那句話“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主持人:在中國是個非常復雜的社會體系,無論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技術、服務,還是我們的人文、歷史、地理,全世界最復雜的只有中國。
在衛生領域,美國純粹市場經濟,新加坡太小,沒什么辦法,臺灣作為地區,就學美國,香港作為地區,就學英國,很簡單,在中國很復雜,整個的社會形態就很復雜。
其中,醫療和健康又屬于最最邊緣化的,無論是政策、技術、資金、反映,還是這個行業的整體資源,都是最最邊緣化的,比如我們的人均護士數、人均醫生數、人均床位數,醫療價格全世界最低,我們的藥品是最亂的,我們的服務標準也是最多的,我們的支付方式也是最落后的。在一個最復雜的社會體系當中,一個最邊緣化的行業,現在政府要拿它拉起國民經濟,所以你們覺得可能嗎?所以非常難。
這個我覺得,當然這個話咱們沒必要向外說,我覺得政府讓你養豬的時候你一定要養雞,別跟著政府養豬,要分清楚。第二,醫療這個行業本質的東西,還是要提供服務,還是要解決問題,還是要有核心技術。所以我說,甭管我們做移動醫療的哪個端口,2B、2C、2O、2P、2H,最核心的還是你要有價值。
最根本的問題是,你的價值要有人埋單,解決支付方。所以,在中國做移動醫療,最重要的要考驗我們的聰明程度,我們如何設計好一個商業模式,這個商業模式在理論體系上是閉環的,在市場經濟當中是有人支付、有人埋單的,你才能生存。
中國是一個全世界熱錢最多的地方,但我們的熱錢隨時可以撤走。因為我們的資本忠誠度不高,因為我們不是一個在法律體制下的資本體系,我們的資本是帶著目的性而來的,帶著高利潤走的。
所以,最后有可能犧牲掉的是本來有很好職位的醫生,可以做成很好大夫的人,被吸引到移動醫療這個行業里面來,這也是個可悲,因為這個行業賺不到錢,沒有合理勞動的體現,沒有社會地位,也很復雜,壓力很大。
但是,移動醫療是不是就是個光明的前景呢?我覺得是,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技術永遠是要革新的,就跟互聯網改變了世界是一樣的,移動醫療一定能改變這個行業,但難度也是非常艱巨的。最關鍵最關鍵的是,創業者也好、投資者也好,特別是醫生離開移動醫療、進入移動醫療的時候,要想清楚、找準好的商業模式,可能在復雜的市場當中也有你生存之道和發展空間,將來前景一定是很好的,大家同意不同意?
觀眾們:同意!
王海濤:鼓掌的都能發財。
沒有不散的宴席,今天留下來的各位都是移動醫療行業堅定的追隨者,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會成為未來這個行業的收獲者。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