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2016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直播 > 武漢中心醫院楊國良:互聯網+醫院的機遇

    武漢中心醫院楊國良:互聯網+醫院的機遇

     

    13日下午,智慧醫療院長峰會順利進行,此峰會由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助理劉帆主持,武漢市中心醫院副院長楊國良以《互聯網+醫院的機遇》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武漢中心醫院楊國良:互聯網+醫院的機遇-智醫療網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下午報告的主題是互聯網+醫院的機遇。這是一個命題作文,如果說+醫院的機遇,還不如說按照我們今天大會的主題,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過程中,我們在座各位的機遇。我想今天我主要報告的內容,結合我們近一兩年的實踐,談談互聯網+醫療服務過程當中的五大思維和三種能力。

    這些年互聯網醫療發展非常快,這是信息社會必然的趨勢。2012年習總書記到騰訊視察的時候就提到過,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社會的來臨,這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歷史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所以在最近一兩年針對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這個討論曾經非常激烈,但是現在大家不太討論它,因為結果是很明確的。國務院出臺了一個互聯網+指導意見以后,就是要把互聯網這個技術和理念能夠和我們傳統的各個行業去深刻的融合,從而來提高我們傳統的行業服務能力。這個從本質上講,不僅僅是把互聯網技術當做一種工具來看。

    我們談互聯網+醫療服務,實際上也是這樣。就是要把我們這些互聯網的思維、理念和技術能夠和我們傳統的醫療服務、健康服務去深刻融合,從而來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來改善和提升我們的服務能力。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來談互聯網+醫療,我們認為經過這一兩年的實踐,我們感覺到互聯網+醫療服務也是有思維的。就像我們學習和借鑒互聯網思維一樣,我們提煉了五句話,互聯網+醫療的思維是什么?第一個就是以用戶為中心,我們今天說的用戶不僅僅是以病人為中心,我們的服務對象除了病人,也包括我們健康的居民,既包括醫院,也包括醫生,既包括政府,也包括我們在大健康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包括商業保險,包括醫保,包括互聯網企業和在座的第三方企業,都是我們服務的用戶。我們今天來談互聯網+醫療服務,實際上站在一個大的健康產業的生態上面來談。

    第二個,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就是用戶的需求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用戶的需求不僅僅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過程當中所產生的需求,其實政府包括醫院包括我們的醫保、商保他們的需求也是我們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應該關注的。今天可能沒有政府的官員在,所以我想就這個問題我們做一些交流。最近我們接待了特別多的全國各地的兄弟醫院去參觀,其中大家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什么呢?你們為什么要去做云醫院?你們為什么要去做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其實這件事來源于我們政府的需求。今年國家衛計委最大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構建分級診療體系,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醫院的代表,醫院的院長,從我自己走訪的基層縣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看,這幾年醫保的成就很大。但是我們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真正提高了多少?我們的基層醫院和大醫院之間從管理有沒有沖突?從我個人調研的情況來看,是有的。在現在分級診療體系設計過程中,大醫院和基層醫院之間是存在利益沖突的,我們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這幾年提高的不明顯,所以老百姓仍然看病要到大醫院去。大醫院能做什么?能夠利用互聯網+做點什么?我們認為是大有作為的。

    大醫院有一個自身定位的問題,在武漢是一個醫療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有省部屬醫院,有軍隊醫院,武漢醫療資源大概占全國前兩名。我們作為武漢市政府管的一個醫院,其實定位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們自己說自己是個夾心層,醫院怎么去發展?我們盡可能往上去靠,在夾心層里面。如何去改善患者的體驗?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第二個,如何去協調大醫院和基層醫院的利益保障問題?這個靠行政手段是遠遠不夠的,現在通過互聯網技術,通過市場調節,來合理分工,調動大醫院、基層他們之間的積極性,讓患者自主的選擇,這可能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我們這兩年在試點過程當中,確實感覺到大家很容易接受這個觀念。同樣,在談到用戶需求的時候,政府比前幾年進步很大。不光說我們政府發布的互聯網+的意見,政府現在也在做很多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事情。比如大家談到的安全問題,今年4月1號新華每日電訊很大篇幅刊登了一篇文章,這個文章的標題就是為什么黑客盯住了醫院?講的是今年2月份在好萊塢一家醫院信息系統被黑客侵入,電子病例和患者信息全部被加密了。醫院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手工作業,最后黑客提出了贖金,要四百萬美金,這個事情給我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前幾年我們收到湖北省一個通告,我們醫院的官方網站通過技術測試,發現了問題,給我們一個書面的報告,讓我們整改。從這兩件事情我們感覺到,在整個互聯網+醫療服務過程中,每個角色是不可缺位的。包括我們政府也在實實在在做很多事情。在引導,在大的生態鏈上面,政府它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講互聯網+醫療的思維,它是體現在每個用戶身上的的,而這個用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我們大數據的問題,你要有一個好的體驗,沒有大數據做支撐是不可能的。包括我們的商業模式問題,互聯網企業很多是以免費作為商業模式,在我們醫療和互聯網結合過程當中,這個模式仍然是可以借鑒的,我們這是這么做的。

    最后一個就是我們希望把所有的好的技術,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把它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為我所用。包括剛才劉院長提到的人臉識別,我們為什么要用到醫保上,我們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技術來幫助我們突破這個需求的瓶頸。結合我們的實踐,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服務其實不是技術問題,更多是一個思想觀念,是一個思想的問題。談互聯網+,我認為大家以前討論+誰,關鍵是你怎么考慮這個問題,有沒有這個思維。

    三種能力,我們認為不管怎么+,最終需要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個就是在老百姓的就醫體驗上面,我們的服務能力有沒有提升,有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老百姓的就醫體驗。第二個,老百姓能不能主動參與到健康管理這個過程里面來,第三個就是我們能不能以大數據作為支撐,來提升我們的精細化管理的能力。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服務最終如果在這三個方面都有提高,都有提升,應該說它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下面花一點時間,把我們的探索和一些體會跟大家報告一下。武漢市中心醫院是一所教會醫院,1880年創建的,有136年的歷史,床位350張,去年們門診量230萬。我們以區域醫療聯合體作為基礎,醫療聯合體有26家單位,有我們自己辦的院區,也有和民營企業成立的健康管理公司,也有理事會、監事會管理的縣級醫院,通過縣級醫院,我們延伸到下面17個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我們互聯網+戰略就是四件事情,我們院長總結了兩個詞,一個是上天,一個是入地。我們通過開展互聯網的在線醫療服務,通過智慧醫院本身的建設,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體系的建設以及相關的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來把醫療服務、健康服務搬到云端,能和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去對接,同時讓醫生和老百姓和病人能夠更緊密的去互動,這就是我們做的事情。

    第一個就是關于在線醫療服務這一塊,目前我們所做的四項工作,第一個就是網絡醫院,這是我們和阿里健康在合作。目前通過阿里健康打造了一個視頻問診的平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業務信息系統的支撐。第二就是分級診療體系,通過網絡醫院的平臺,我們能夠和基層社區醫生聯合發起遠程會診。第三個就是線上線下健康管理的一體化服務,我們打造了一個從醫院到社區到家庭到個人這樣一個四級的健康管理協同運營體系。這里面大量采用了可穿戴設備。第四個就是遠程診斷中心,我們正在和第三方合作建立一個云影像中心,在醫聯體范圍里面來探索影像的診斷和共享。

    第二個就是智慧醫院的建設,前面很多專家講了,我們智慧醫院的頂層設計,就是以大數據中心作為底層的支撐,上面是三個大的應用,一個his,一個電子病例,一個HRP,能夠和市省衛生信息平臺進行對接。這里面我們應該說直接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有兩個大的突破,第一個我們把院前院中院后所有的運用都可以在移動端來實現。這里面解決了一個大的問題,就是醫患溝通的問題。應該說在當前醫患氛圍,國家一直是在引導,在改善這個醫患的溝通問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它的優勢就在于互動。如果說我們不能把這些好的技術應用在我們的痛點上面去,比如我們的患者住院以后,他的通訊錄里面自動和醫生、護士分在一個群組里面,他們的溝通可以延伸到院后,不光在住院期間,這樣的溝通病人是歡迎的。第二個就是我們的醫保在線支付的問題,有很多兄弟醫院也在探索。我們為什么非要采用人臉識別來做這件事情?這是和政策相關的。應該講我們的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其實流程是非常優化的,我們現在分時就診、預約就診,老百姓看病候診的時間三分鐘、九分鐘。你預約到了九點半,你來看病,到醫院只要等九分鐘,肯定可以看醫生,你說看病難不難?其實根本就不難。但是醫保病人為什么還是比較難?首先醫保的在線支付打不通,這個主要不是技術問題。我可以說這里面除了醫保資金的安全問題以外,我們政府的部門,我們有些官員在思想觀念上面是缺乏動力的,來做這樣一件事情。我們在推進人臉識別里面,采用了多重的技術認證方式,包括銀行卡的身份認證,包括和公安部的人臉圖象的識別,也包括和醫保的數據庫的資格認證識別,三重比對,最后實現在線支付,解決了我們醫保管理部門認為安全的問題。其實在技術上面,我們非醫保的病人為什么可以享受這些便捷的服務?就是因為這個壁壘存在,當我們提出用人臉識別以后,醫保部門非常放心,至少證明了你是你,而且你是活的,這個以前在醫保這一塊始終有很大的顧慮。

    第三是全景醫療間健康大數據應用,是六大方面,第一是基于患者授權機制的健康檔案瀏覽器。老百姓需要看懂的是一個評估的結果,你能給他健康指導和互動,這個東西他需要。你推一堆檢驗的數據給他,影像的圖象給他,他看得懂嗎?我認為這里面是需要進行數據處理和加工。第二就是關于醫療資源的控制,這里面一定要體現醫療行為的智能預警,在我們醫療行為過程當中,醫療質量如何去控制,這個環節是非常多的。如何真正能夠做到智能預警和控制,這個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的,我們的技術。第三個就是關于慢病管理的模型,醫療和健康服務融合是現在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的醫院原來只做醫療服務,不做健康管理,現在是不一樣了,大醫院有積極性去做,而且必須要做,而且要和基層互動一起去做。我們需要做很多數據分析,一定要有慢病的管理模型來提供支撐。還有我們和臨床合作做的科研分析,包括我們管理運營和決策分析,這是我們目前在做的。

    最后是關于支撐體系的建設,我們前面要做那些事情,從網絡醫院的業務到大數據分析是需要支撐的,第一個就是關于網絡醫院的平臺建設,我們和阿里健康打造的平臺,他提供視頻問診的平臺,我們提供系統運營的平臺。天貓醫藥館以及他的合作伙伴九州通提供線下的藥品配送,比較可喜的一點,我們打通了醫保在線支付以后,網絡醫院的問診和電子處方都可以實現在線支付,這個對老百姓來講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情。

    第二個就是在線醫療服務的平臺,我們是想打造四個云應用,云HIS、云電子病例、云HRP、云影像中心,這四朵云要免費提供給我們的醫聯體使用,像交水電費一樣,就可以用到這些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的支撐,包括網絡醫院也是一樣。我們現在基層的院長們愿意投錢做信息化,但是客觀的講,很多院長們是不太知道該怎么去做,或者推倒重來,浪費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做這件事情投入也很大,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幫助了政府先行先試,希望能夠探索一種模式出來。

    最后就是關于商業模式的問題,我們做這么多的探索,實際上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我為什么說互聯網+不光是醫院的機遇,在座各位都有機遇,這里面包括很多企業。我們通過打造智慧醫療的產業聯盟,通過和產學研共建合作,就是要整合優勢的資源、優良的資源,包括市場、公司、高校、政府各方的資源我們都有,在我們現在的投入里面,有40%多是醫院的投入,另外50%多是各種資源的投入,大家共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最近我們在談的是保險和銀行,健康服務如何增加覆蓋面,增加粘性,需要保險的介入。銀行也有資源,銀行有中高端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可以推進我們的健康服務。應該說我們現在談的這幾家里面,積極性都很高,希望在這個大的健康產業鏈里面,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商機。

    最后,我想說的是,當然我們這幾年做了這些事情以后,也有很多兄弟醫院來看,來交流。我們也發布了一些成果,媒體也比較關注。最后我想說的是,從今天來看,從來沒有哪個時候像今天這個樣子,我們的政府這么重視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我們的市場有如此高的熱情來參與到我們的互聯網醫療過程當中來,也從來沒有哪個時間,我們的院長們,我們的醫生們有這么高的積極性來推進這樣一項工作,所以我相信隨著技術運用和政策的配套不斷發展,我們互聯網醫療發展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