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健康中國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報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智醫療聯合主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以“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為主題,與會專家針對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議題展開精彩演講和討論。1000余位醫院、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行業精英參加了會議。
13日下午,移動醫療創新論壇順利進行,此論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院管理處處長王海濤主持,毗鄰智慧醫療董事長王斌以《認知運算與智能醫學——為名醫定制的“AlphaGO”》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大家下午好!
大家都知道阿爾法GO,其實阿爾法GO針對的圍棋是很多固定的模式,而醫療的變量比圍棋多的多。所以,打造醫學人工智能的復雜程度是很高很高的。我記得,09年從硅谷起來,那時候講認知運算,沒有幾個人知道認知運算是什么意思,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
講醫學的人工智能,有幾個大的趨勢:一個是人體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環境,非常復雜,但我們對人體的認知非常非常膚淺,可以說還處于蠻荒時代,所以人體健康必須走向智能化。人的思想要解放出來,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往這個方向去靠了,走向接近人的智慧了。而健康產業作為人類發展第一大產業,不能靠有病賺錢,而是要靠人的健康賺錢。人類的經濟在往前發展,人的健康也要具備智慧化的程度。人類未來的發展模式應該是人腦+電腦的模式,你說阿爾法GO很厲害,最牛逼的模式是李世石加上Google的人工智能,他們兩個在一起會在目前所向無敵。智慧最終還是來自于人的,芒格說:如果你讀足夠的書,思考足夠多,你不用做太多其他的,就會擁有智慧。
沃森機器人:數據認知模型有個特點和很大的局限性,因為醫學的思考不是簡單數據關聯性的分析,它歐很多層次性、結構性非常動態的思維方式。所以,從電腦到人腦,再到電腦這個模式,在醫學領域應用有很大的缺陷。那我們怎么做?我們運用認知運算與人工智能深度的結合。我們把人腦的思維、智慧直接拿過來,然后轉化成一個計算機的模型。這個系統就會基本接近你思考的方式,醫學4萬個疾病,其實并不復雜,十幾年前我們也走了很多彎路,電子病例、輔助決策系統、專家系統,人的思維模式不能轉化成文字,更不能轉化成語言,因為它是很復雜的東西,肯定有個技術能夠實現這一步。所以我們講到醫學的認知模型,從疾病模型到人體健康模型,到病例模型,再到干預模型。所以,醫生的智慧是非常復雜的。
下面,主要講一下我們對醫學的愿景,5P醫學(預測、預防、個性化、參與性、精準性),NASH醫學(自然、藝術、科學、人文)。
我們這個平臺的技術:臨床思維模型、健康模型。當然,這個系統最終做好是為人用的。用戶的服務,最終通過這個系統,比如一個主任,發動一千個專家,那就是一千個人,每個醫生比如能帶來五千個患者。通過我們這種選開放的平臺技術,把專家的大腦通過我們這個技術加上資本的力量進行放大,和保險結合,通過發動醫學院等等一些機構來參與。所以,我們做的就是通過智慧驅動、生態合力,某某院士的智慧可以服務10萬個醫生,可以服務千萬個患者,就是因為我們有這種技術的手段。所以,我們做的事就是3個特點:名醫驅動、價值增量、服務藍海。
大家共做這個事情,希望我們能成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這是我個人的聯系方式,希望大家多溝通。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