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2016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直播 > 易觀智庫姜昕蔚:市場風云變幻,移動醫療誰主沉浮?

    易觀智庫姜昕蔚:市場風云變幻,移動醫療誰主沉浮?

    為了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健康中國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報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智醫療聯合主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以“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為主題,與會專家針對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議題展開精彩演講和討論。1000余位醫院、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行業精英參加了會議。

    易觀智庫姜昕蔚:市場風云變幻,移動醫療誰主沉浮?-智醫療網

    13日下午,移動醫療創新論壇順利進行,此論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院管理處處長王海濤主持,易觀智庫醫療行業研究總監姜昕蔚以《市場風云變幻,移動醫療誰主沉浮??》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來自姜昕蔚在線醫療行業的分析師,今天很高興跟大家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

    今天已經上天入地的聽了一些新鮮觀點和專家分享,今天既然我是最后一個,希望能夠起到總結的作用。我希望通過我們現在監測和研究得到的一些數據,給大家一個相對來說面兒上面的概念。今天我的分享大概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我會從行業發展狀態的角度,分享一下我們關于在線移動醫療行業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我會分享一些易觀智庫基于我們對用戶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用戶行為和用戶畫像信息的分享;第三部分,我們會基于以上的數據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未來我們看到的趨勢。

    首先聊到整體這個行業的情況,我們想聊一聊在線移動醫療市場的規模。根據易觀智庫的監測,去年2015年移動醫療市場達到了將近50億的規模。我們可以看到,從2011年開始,整體發展速度還是相對比較快的。但是,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我們來看,其實50億并不是特別大的數字,無論是放在我們整體的醫療行業還是把它放到我們在線的互聯網領域里面,我去看了一些我們公司其它的監測數據,這50億的規模大概相當于蘇州有一家在線旅游公司叫做同程,可能大部分在座小伙伴都知道這家公司,這家公司Q4的營收大概49億左右,所以這個行業的規模、成長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我們再看現在整體的規模是這個樣子的,那我們未來的發展會呈現什么樣的趨勢?我們基于用戶看了一組數據,我們看右邊這組數據,我們看到2015年Q1到Q4的時候,用戶的增長量是非常快的。通過我們業界主要的廠商和大家共同的努力,在用戶習慣的培育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成果。我們看到Q1的時候,用戶只有300萬左右的規模,到了Q4的時候,我們達到了1707萬的用戶規模,大概也翻到了6倍的樣子。基于這樣的數據,我們認為,未來移動醫療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空間的。我們看到,左邊這張圖里面我們也對未來做了一個預測。我們認為,2016年、2017年、2018年都會有比較大的增幅,并且2016年可能會有10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8年的時候,整體市場規模可能會達到300多億的規模。

    基于這樣的市場規模,我們整體行業是處在怎樣的位置上,大家可能都比較好奇。易觀一直有這樣研究分析的模型,在一般的行業發展過程中,會有個探索期、啟動期、高速發展期和應用成熟期。我們認為,移動醫療現在的發展階段是處在啟動期里面。我們經過PC端的小高潮之后,到達2014年的時候,在整個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和市場接受度逐漸增加的環境里面,到了2015年我們全部的資本關注和BAT資本的注入,共同推動了整個行業進入快速啟動期。我們看到,它已經進到了這邊藍色的部分,我們認為今年開始可能會進入比較快的啟動過程。

    其實,這點可能大家都聊的比較多了,在整個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無論政策、經濟、技術方面,我們的環境都在不斷發展,也在推動著我們這個行業進入更規范的發展階段。說到這個行業,我們行業里面的參與者,根據易觀這邊做的統計,主要包括5個部分:

    1、整個行業力資源的提供方,也就是我們說的專業人士、醫護人員、醫療機構、傳統的醫院,藥品的批發商以及藥品的零售商,這部分承載著醫療發展的整體命脈。

    2、移動醫療運營方。

    3、醫藥電商運營方。

    4、醫療智能硬件提供方。

    5、第三方服務提供方。

    整個醫療行業門檻還是相對比較高,所以市場正在培育當中,用戶習慣還在逐漸的養成,醫療智能硬件還是任重而道遠的。我們看了整個行業的情況,我們聚焦到移動醫療上面,這八大細分領域,大概各自的表現情況是怎樣的。但其實醫療是比較低頻的領域,除了久病成醫慢病的患者,對整個醫療領域比較熟悉以外,更熟悉醫療領域的是我們的醫生。我們知道,醫生有不斷的學習和進修的壓力,他有自己考核的指標。所以我們看到,在移動醫療領域里面,醫療學術以及醫療健康資訊,這兩個部分都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并且是相對來說月度活躍度是非常高的。

    右邊是我們舉出的一些例子,我們看到包括丁香園、病例夾、移動醫療課堂,等等。

    剛才提到了這幾個領域,剛剛我們看到那組數據是我們這個領域里面APP的數量。我們來看一下APP的質量,我們看到,左邊這張圖是八個領域里面的情況,活躍度最高的是問診,第二個就是醫療學術類的APP,他們的活躍量大概都在486萬左右,在季度的時候。但其實,如果大家比較關注我們整體移動互聯網的情況,這個量是非常小的,易觀每個月都會出一個整體互聯網APP月活的TOP500,其中其實沒有一次我們的移動醫療廠商可以進到里面。所以我們看,整體行業的用戶活躍度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這也相對來說對應前面幾位嘉賓說到的,我們更多的服務集中在院中,而在院前的健康保健和院后的康復治療、自診自查方面,我們下的功夫還比較小,用戶的使用習慣還比較少。

    我們季度活躍量最高的是春雨醫生,其次是醫學移動課堂,這里有個我把它標成了灰色新華E院,這是基于醫院端開發的APP。也就是說,這是相對來說更從傳統的角度向線上過度的APP,他現在活躍度也非常高。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不但從互聯網切入會獲得比較好的成果,傳統領域里的參與者進行一些線上的嘗試,其實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效果。

    說完了廠商,我們看一下,在行業里面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投資情況。大家知道,現在資本是可以驅動一個行業發展的,可以加速一個行業的發展。我們看到,左邊這張圖,從2011-2014年,所有的資本投資事件總和,其實跟2015年比還要少了20件左右。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的時候,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市場,對移動醫療領域投入了非常大的關注。其實,這個關注也表現了資本市場的認可,也是這個市場前景發展的體現。

    右邊是我們總結一些廠商在去年融資的情況,大部分廠商完成了B輪的融資,并且像微醫和就醫160都走的比較遠,我們認為2016年會有更多的移動醫療領域投入事件出現。據我現在得到的信息,已經有比較熟悉的廠商正在醞釀融資信息的釋放,并且在Q2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消息出來。相信2016年的融資市場,會是更繁榮的情況。冬天不知道有沒有過去,但春天的跡象逐漸的多起來了。

    下面是基于這個行業的情況,我們對這個行業發展模式做了一個總結。我們認為,現在市面上大概有6種比較主流的創新模式,其實去年大家如果比較關注這個市場的話,可能多少有一些耳聞。首先是一個勢頭比較大的線下診所,剛剛春雨醫生的張總也有所提及。以春雨醫生和丁香園為代表的企業,正在探索怎么能夠更加滲透到前端的資源里面,組建自己線下診所的體系。

    第二,也是借由我們去年O2O非常蓬勃發展的時代特征,我們的醫護上門業務其實發展的還是不錯的,我們之前也有訪談到過一些上門服務企業。其實,就像剛才說的,很多東西都集中在醫院這塊。但其實醫院以外還有很多需求,比如大家可能覺得這都不是特別大的市場,但有很多上門企業做的特別好,在北京這個市場里面有很多上門企業幫助客戶來打美容針、美白針,其實它是以美和醫護結合的內容,但它的頻率比較高,尤其進入到Q2、Q3的時候。醫護上門正在成為比較被看好的模式。

    第三,海外醫療的模式。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廠商在通過互聯網這種模式,天然的去降維的方法,搭建了一些渠道,讓更多的收入相對不是那么高的中產,或者中等收入家庭,可以享受到海外醫療的優勢,不但能夠享受到像美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優越醫療服務質量,也同時能夠享受到,比如像泰國、印度這樣價格相對比較低的價格優勢。

    第四,最近非常熱的一種模式,就是互聯網+醫生集團。剛剛其實也釋放出了一些融資的信息,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生集團這種形式能夠更好的釋放醫生的價值,可能在醫生的價值體現方面有助力的作用。當然,在醫保等等這些體制的限制下,要發展還是有一些困難的。

    說到醫保,有一些城市在開放醫保支付方式給在線醫療企業,其實這是一種嘗試,我們認為未來也會成為一種趨勢,我們知道醫保是我們主要注重的支付來源,所以我們整個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如果醫保能夠開放給我們整體的在線移動醫療企業,會有比較大的助力作用。

    最后就是醫藥電商板塊,我為什么把醫藥電商放到了移動醫療模式里面?因為我們看到,無論是移動醫療這端的廠商,還是藥店那端的廠商,大家都在不斷尋求跟醫藥的結合。因為我們知道,移動醫療是天然對藥店企業有精準定位的作用的,電商對移動醫療也有盈利模式的給予,所以這兩者正在更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下面,我想基于易觀智庫對海量的移動端手機用戶監測的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移動醫療用戶的行為、屬性特征。

    首先我們看到,在用戶畫像上面,移動醫療用戶男女比例其實差不太多,大概女生稍微多一點點。年齡結構上,以中青年為主,30歲以下的用戶能達到65.9%。我們現在的一些應用,包括微信,包括一些視頻軟件,滲透率都非常高,其實它在年齡上面是和國家人口年齡相匹配的情況。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滲透率?大部分是借由70、90后這樣一群人教50和60后父母,相信在50、60后一些健康逐漸出現問題的時候,這樣主流的用戶群體也會像教這些父母用通訊工具一樣使用這些健康管理軟件,所以未來五年重大疾病管理和疾病預防也會成為這個市場發展比較大的動力。

    城市分布現在是比較平均的,體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我們的用戶習慣正在平均的產生,而并不只是集中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地級市大概能占到用戶比例的22%,縣級市大概能占到用戶比例的7.8%。前一段時間,我也在一個會議上面,遇到了一個恩施州醫院的領導,我跟他聊,我說咱們醫院里面用春雨醫生這類問診類軟件的大夫多嗎?他說其實還是挺多的,即使在縣級市這樣的領域,滲透率還都是蠻高的。

    另外,我們看一下移動醫療用戶的學歷水平,其實高學歷占的比例相對比較大,大概有6成左右。我們看一下,移動醫療的收入水平,其實中低收入和自由職業比較多。大家可能會比較有疑問,為什么我們的用戶是高學歷為主,但收入卻比較低?其實,這就跟他的年齡結構相匹配了,30歲以下的用戶群體自然收入就大概匹配成這個樣子。

    下面是我們對移動醫療領域APP人均單日啟動次數的情況,普遍比較低,反映了醫療需求的低頻特征。大概啟動次數在2-3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天啟動微信的次數是多少,啟動在線閱讀軟件的次數是多少,啟動自己在線視頻的軟件次數,這樣來看我們整體啟動次數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在這樣的環境里面,比較高的是我們的疾病管理,雖然我們整體用戶細分的比較少,但一旦進來它的整體使用黏度是比較高的。

    下面是我們看到的4-12月份各個細分領域里面APP的人均使用時長,也就是說我們的用戶在打開APP之后,他在軟件上面停留的時間大概有多長。我們看到,比較長的是醫療學術,其實天然的和我們醫生社交研究學習的屬性是相關的。所以說,它的時間是最長的,大概是18分鐘。其次兩個是疾病管理和自診自查。

    最后,基于前面的一些分析,我們想聊一聊我們看到的一些趨勢。首先,剛才跟大家說的,我們認為醫+藥的方式在加劇,春雨和叮當進行了戰略合作,微醫收購了金象網,這些行為都在資本和品牌以及用戶層次,都在加深行業當中醫+藥的結合程度,其實為未來實現一站式和定制式的增值服務奠定了基礎。

    另外我們認為,移動醫療關注了兩端:一端是醫生端,一端是患者端。在醫生端多點執業,其實是為移動創新提供了盈利的突破點。

    我們整體的服務正在向診前和診后延伸,診后服務相對會形成創新的核心點。因為我們的APP可以和醫生溝通。我們知道,大城市里比較好的醫生很難把他的電話號碼給你,你很難通過掛號以外的其它方式,在診后再找到我們的醫生。我們知道,其實在像一呼醫生、麥豆科技和易隨診,嘗試新的提供了這些服務,也在探索盈利模式。醫教研的需求推動了醫生端移動醫療產品規模化滲透。

    最后,我們一直說我們的用戶群體是這個樣子的,可能和慢病的群體不是特別匹配。但是我們認為,在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在用戶習慣不斷形成的過程中。我們的移動醫療,一定會滲透到我們說的整個醫療領域里面消費最多,用戶黏度最高的領域,就是我們的慢病管理領域。我們認為,它未來會成為我們主流的布局。

    現在,各家也都做了很多嘗試,包括像代謝性的一些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惡性腫瘤,還有其它的像肝病、腎病,也都在做一些嘗試,未來幾年也希望慢病成為用戶進入的渠道和成為這個行業盈利的入口。

    今天我的分享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