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健康中國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報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智醫療聯合主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以“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為主題,與會專家針對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議題展開精彩演講和討論。1000余位醫院、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行業精英參加了會議。
13日下午,互聯網+醫生品牌論壇順利進行,此論壇由今日頭條主持,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助理于剛以《十年磨一劍、如何利用互聯網打造品牌醫生、品牌科室》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其實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本身是在外地,2004年,來到北京,當時我是一個眼科醫生,我當時在張家口做眼科院的院長,當了13年,人才引進到的北京,當時兒子在上大學,希望兒子畢業以后有一個好的工作。到北京兒童醫院以后,其實我的長項是成人眼科,雖然我是小兒眼科出身,我和協和同仁,那些成人眼科的同事非常熟。我到兒童醫院以后,一看醫院是一個70年歷史的醫院,30個科室,是全國最著名的,而且醫院的一個龍頭老大。
我是2014年過來的,我們醫院有三位院士,兒童醫院總共就3個院士都在我們院,這個院士是我們的創始人,我們的院長,是我看了一下的簡介,他我們兒科的創始人。這位是張金哲院士,他本身已經94歲數高齡了。我們當時眼科,實際上就是五官科的一個組,當時眼科是3個半醫生,還有一位是退休的,吳倩主任是當年跟我一起來(2005年)到北京兒童醫院來創業的,我們當時的就診方式是,5分鐘看病,15分鐘轉診。就是跟別人講你該去到哪兒,找誰看病所以當時很多家長都很大意見我到里這兒來看病,我們當時的診療模式就是勸說和介紹病人到別的醫院去看病。
這位是我的助手,他也是我原來醫院的主任,也是我的下屬,2004年,我們把北京幾家最好的做兒童眼科的醫院我們做了一個了解,一個市場的分析。我們的結論是,我們當時的眼科既沒有線上,也沒線下,既沒有專家也沒有品牌這樣的一個科室,屬于一個4無產品。前段時間,年終好大夫會上,王勇問我,說究竟是先有品牌科室,還是先有品牌個人,那就是說這是我們小波給我找了一張圖片,他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當時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打造品牌科室和個人。
當時2004年,不像現在,當時患者的就醫模式,還是熟人請客送禮,托關系為主,但是那個時候,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的模式已經初見端倪,是有一句話,叫做三百度而后敗。看三遍百度開始買東西,2004年,我們就提出三百度,而后就醫,很多家長已經熟悉這種方式,我們是兒童醫院,家長都是年輕人,我們做了一個分析我們面臨的家長都是有知識的,剩下的都是孩子,所以他不希望在醫院停留的時間過長。
患者就醫前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廣告,一種是介紹,還有一種類是網絡。當時包括現在,當然現在大家不信了百度了,那時候電線桿子老貼著小廣告。 當時沒有微信、也沒有微博,更沒有現在所謂的APP,那幾種方式我們都嘗試過,我們當時經過一個策劃,我們就決定要利用三個平臺打造一個理念,就是虛擬眼科。平臺就是醫療以患者為中心,實際上就是一個友情的服務,就是我們的軟件。以專家為核心,實際上就是品牌專家,科室一體化,這個就是不同于張強集團的一個理念,因為我們是在三甲醫院內的,所以我們是一個綜合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做三個品牌,實現一個理念,虛擬眼科。
10年前我們就制訂了一個構思,不久前北京衛計委提出了專家團隊出診,實際上這件事兒我們10年前就開始了,當時我們眼科最高的門診量,一天看1600人(2004年)。我們就是利用專家的團隊,醫護聯合的團隊。這幾年我們建設虛擬眼科,我有幾個驗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所謂的分享,就是醫生和醫生分享,醫生和患者分享,患者和患者分享,我這幾年從網上和其他城市的醫生學到了很多,同時我也跟患者學到了很多,我記得9年前,我本人做小兒眼科已經35年了,而且驗光配鏡33年。
9年前有一個帖子說要給孩子配一個3個焦點的眼睛,我當時就跟我的助手說,我說沒有這個眼睛,家長肯定寫錯了,后來跟患者交流的過程中,患者給我發了很多帖子都是英文的,最后我查到了,在日本的網站真的有這種眼睛,當時的技術不成熟,但是通過這件事兒,我也體會到了網絡的無限的魅力。我們是2004年,就自己建了一個網站,這是我們2005年的第二版,這是我們2008年的第二版,我們當時科里的獎金只有500塊錢,我們的服務器全都是托管,加上運營費,加上特殊的,我們大概一個科室每年的費用要花4萬多塊錢,都是我們自己在花。
我們原來的醫院的做超聲維護的醫生,10間他一直在幫我們維護。我們要求網站的維護非常關鍵,我到醫院以后,我們的院長在大會上說眼科的網站非常優秀,咱們要多建這樣的網站,12年間,我接待了不下30位主任,至今許多一個人能把科室網站建立成我們這樣的,我們最多的網站維護人是40多個,醫護都在做這種事情。所以做網站、做品牌醫生是一個非常漫長、艱苦的事情,后面我會跟大家分享這件事。信心醫療模式的義勇和結構,這里面我把2、4、6這兩個紅了,6是品牌專家的塑造,4是所謂的遠程會診,2就是醫護的多方位的培訓。
當時我們科室是一個非常沒有定員,沒有效率,服務態度負責不好,我以前經常被請去喝茶,每次都被訓。每天一到月底,意見箱就滿了,怎么說都不行。后來,好大夫上線以后,有一次請我們醫護人員吃麥當勞,吃完以后,大家都特別高興,我給發一張紙,前5個帖都說誰好誰好,最后一個是一個病人投訴的帖子,這時候我們的老張已經退休了,看了那帖子以后,他說我要跟你談話。他跟我說我沒有想到我給病人造成這么大的痛苦,我錯了。從此以后我們科室發展最快的新項目也多,從此這8年到9年的時間,我們再沒有去醫務科喝第二次茶,就是說網絡的監管,包括自律對醫護的自律。
首先我們的眼科是糾紛最少的,還有就是有一些案例跟大家分享,但是不像現在,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全社會都是自媒體。那時候專家到中央電視臺講課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當時網絡和當時的媒體相結合,我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是我在監視太講的兒童斜視,我就跟編導說,能不能照一下我們的當時的網站,目的是做一個宣傳。
當天晚上,我回來以后他說那個網站上了1萬4千,那時候是獨立IP上的,當時帖子接了400,帖子我們大概回了4個半月。禮拜一我去門診出門診,我做了124個,相當于我們以前5個月的工作量,所以通過這次的案例,感覺到網絡的沖擊,還有網絡的這種震撼,還有網絡上得到的喜悅。當時好大夫剛開網站的時候,是沒有視頻的我在好大夫所有的視頻都在我的網站上做,當然這個事兒王航對我意見特別大,說我占用他的空間。這是造成的危害。
我們做了一個新的項目,我們把美國最新的EPFE材料,用到眼科。這個手術,家長不了解,其他院不能做,所以我們把這個材料在網上做了一個渲染,這個小孩是7月做完手術以后,我們給他其了叫鐵蛋,10年的時間,他一來就說我要做成鐵蛋這樣。所以網案例的宣傳是非常快的。有一個網友,說他老婆整容,兩個孩子都有這個病,當時我一看就說是假的,因為他的老婆眼睛那么大,做不成。這個手術我們叫把綠豆做成黃豆,把黃豆做成大豆,把大豆做成大大豆子,這已經不錯了,這是我們現在宣傳的,我們在做這種交流。所以2005年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們做的這個最多的。我們現在在做微信的講課,一周之內,光上線的患者有2千多,關于上瞼下垂的患者有560多,可見網絡的神奇的作用。
這是專家的遠程會診這是一些照片,這是一家5口人在選眼睛,這是2004年的科室的情況。左邊是2005年。
2014年的時候,我們全科92個醫護,這是等著分診斷的病人,這是在等待驗光。我們一天最高紀律是1600個病人,大概要有一天5千多人大家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件事兒,我們的使命面積是多少,我們的統計了一下我們一天要看4000多個病人,我們眼科的使用面積只有234平米。現在的公攤率最高的70%,你算算才有多少。所以說,為什么這么前兩天在網上搜索我突然搜索了一個視頻,眼科5樓出現騷亂(視頻),我拿一看,我們護士長站在桌子上讓家長別著急。
這是我們眼科病房的前身,這是我們憶秦醫生就在這里生活、在跟患者交流這是我們后來的,這些鮮花我們科室自己買的。以前劉總問一句話,他說你們如何完成了從線上到線下的轉變,我當時在獨角獸工作會上,我說我說一些數據,你看我能不能回答你線上到線下轉變的這句話,我說的數據,大家看一下。
我們是2004年的時候,我們只有60萬的收入,眼科的診斷量是1萬,2014年的時候,診斷量是22萬。2004年的時候,我們只有眼科只有6個人,三個半醫生,其他的還有簡兼職的。2014年的時候,我們有92個人,其實也就是整整十年,這十年間我們做了這么多眼科手術,翻了無數倍,其實我們在做這個同時,我們還完成了專業論文的豐收,科研項目的豐收,還有眼科專利的豐收。
目前我們很自豪,我們擁有全國最具規模的眼科平臺,還一個很好的專家團隊。其實這么多年,現在很多人大家在說,尤其是一些集團,我想提醒我的一些好朋友,醫生集團只有醫生是不夠的,我有一篇文章專門講如何打造醫護技平臺,沒有醫護技沒有醫生,你也做不成什么事兒。
12年前,我們就在做,我們是一點一點的,就跟春雨似的,一點點在做。我們跟大夫講了很多,我有一個重要的平臺,里面有很多故事。10年間,我們用了11種網絡的媒體,在跟患者交流,包括我們自己的交流,所有的論壇、微信、微博,我們都用過,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遠方會議。很多醫生都是后來才來的,當時他們都是小醫生,現在很多都成為國內的大專家了。
這個是大概10年前我們為醫生量體裁衣,為醫生做的醫生跟護士、技師的寫真工作照,我們做了4千多張照片,現在他們很多人感慨說,因為我們當時照相的時候,我們有三個醫生懷孕了,去年我在給他照的時候,他就說歲月不饒人,當時都是小姑娘,現在都為人母了。當時有一個記者,他問我了一句話,他說你們建立醫生品牌的秘訣是什么?我就跟他說,只有用心、用情、用時間,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7年前,我帶著客人去郊游,我跟一個姑娘聊,我說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他說喜歡爸爸。我說為什么?他說媽媽回家只干兩件事兒,縫鼠標,回帖子(跟患者交流)。我就想毛主席說過一個人做好事容易,難的是一生都做好事兒。
所以我說,他們做品牌醫生,我總結了一組數據這是我的個人網站,大家看訪問量5300萬點擊量,日訪問量7萬,我們6位專家在網上的訪問量1.26個億,很多人有時候說,你們有這么驕人的戰績,你們是如何換來的?我跟大家說,有人跟我說,塑造品牌醫生,我們沒有時間,我也沒有經歷,我如何當品牌醫生呢?我就跟大家講,我們6位專家的1.26個億的訪問量,不是隨便該得來的,他們是犧牲了母愛、撫愛、親情、健康和時間換來的。
這是2006年,我查了一下吳主任有23萬回帖,剛才小朱,他跟我講,我們一塊來北京創業,當時他在大興買的房,那時候沒有地鐵,那時候他坐車往返大概3到4個小時,他暈車,吐了以后,回家回帖。那時候家里,孩子只有6歲,孩子有哮喘,左手撫摸孩子,右手回帖。我每次聽這個故事的時候,都不知道我要說什么,我不知道我作為一個主任,這么多年帶得他們的是什么?我記得吳倩主任說,對于我的孩子來說我只是一個母親,對于所有的孩子和媽媽來說,我是他們的整個世界,這是我們當時知道微博最火的時候,博客最火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說過個人的家長禮短,全部是在跟患者交流。
前段時間,他們問我,品牌醫生體現了哪幾個方面,還有前兩個,上海醫師大會他說沒有市場價值的醫生不是品牌醫生。其實對此我只是一種類感受,前兩天北京有一個選舉最美的醫生,我看了一下大概10幾個候選人,有7個患者,全是來自邊遠山區的,有一個人他經常往返70多種山里接生,他接生過無數個孩子,那樣也死過無數的孩子。我覺得他們也是好醫生,好大夫。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品牌醫生,就是情商與智商的完美結合。所以現在很多醫生出來事以后,我說不愿醫生也不愿患者,沒有一個醫生在出來以后沒有一個老師沒有跟你說如何做人。教你如何寫文章、如何加班,我說的張院士他到現在94歲高齡,每一個患者進來,他都握著患者的手說,請坐。他跟太太相濡以沫一生,太太突然有一天就去世了,老先生就跟我講,孩子從外地飛過來以后,老先生仍然站在講臺上講課,我們院領導聽完了就特別感動,老爺子說我應該這樣。
他著書無數,他和我剛才說的接生的醫生,我覺得都是品牌醫生。我們其實做兩件石二一個是線上,一是線下,線下實際上就是院里來的服務,線上,就是院前、院中、院后服務。我們在打造一個三位一體的醫互技的集團。品牌是項目相乘的,個人品牌建立的同時,實際上就孕育了科學品牌的誕生,還有就是說我們這一年實際上是在做醫護技的工作,就是體制內的醫生集團。
這是我的一些感受,最后,我想用這句話來結束,10年一瓢酒,何以畏風塵,這酒的香氣,那樣韻味,那樣的回甘,只有我們創業集團他自己心理知道,謝謝大家。